三、医学物理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刻不容缓。
胡逸民教授和李进平副教授殷切地表示,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今后医学的发展和医疗装备水平将日渐提高,医学物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加迫切。
据两位学者估计,在未来10年内,我国约需3000台套放射治疗机,至少需要3000~5000名合格的肿瘤放射物理师为其服务, 加上医学影像科、核医学科等对医学物理师的需求数量,全国(大陆)总共约需6000~8000人。
正因为此,两位学者认为,在我国学科目录上,设立医学物理学科,并规范其培养目标工作,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和必须要做的工作了。
四、建立医学物理学科和医学物理师制度条件已成熟。
早在20世纪50年代,医学物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已经在英美等发达国形成了。
据悉,英国最早成立“英国医院物理学家协会”(British Hospital Physicists’Association, BHPA) ,医学物理学家或医学物理师正式成为一种职业;1958年,美国也成立了“美国医学物理学工作者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ysicists in Medicine,AAPM);1963年,“国际医学物理组织”(IOMP)成立;印度也早在1962年就建立了医学物理学科,开展了硕士及硕士后课程人才培养。
今天,在国际上,医学物理学业已形成了——放射肿瘤物理学、医学影像物理学、核医学物理学和医用辐射安全与防护4大专业领域。因此,无论是在人才培养还是在职称体系建设上,国外均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可供我们学习借鉴的先进经验。
令人欣慰的是,上世纪30年代,我国曾有国外培养的个别物理师在国内部分医院工作。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们就着手建立了自己的学术组织——中国医学物理学分会(CSMP);1965年,经中国科协批准,我国成为国际医学物理组织(IOMP)成员国。
胡逸民教授深情地说,如今的中国医学物理学分会(CSMP)已有近4000名会员,分布在全国各级临床医院、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中。该会每2年举办一次学术年会,每4年召开一次会员代表大会;1981年,该分会创刊的《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已被列入中国科协核心期刊。
胡逸民教授介绍说,在医学物理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鉴于我国高校尚未正规开展,为应急需,个别有条件的医院,例如他所在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只好通过“挂靠”相关学科的方式,来招收少量的医学物理学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
在此情况下,近年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单位也在物理学、肿瘤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名下,通过自主设立二级学科的方式,开始少量招收医学物理硕士、博士研究生。虽然远不满足现实需要,但毕竟我们已经有了一支工作着的“医学物理人员”人才队伍,开始经历了一些教学实践活动;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和领导、科研院所和社会团体以及许多专家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的有益的工作,诸如,近年来,政府主管部门组织督导、行业协会和相关大学组织学术研讨、著书立说,以及专家学者们各种场合的呼吁、陈情和建言等。
所有这些,令人欣喜,诚如李进平副教授所言,已经使我们不再是从零的基点上开始建立医学物理学科和医学物理师制度,而是已经有了我们自己宝贵的现实而坚实的物质基础,应当说,医学物理学科和医学物理师制度的建立,我们的条件已经成熟了!
五、医学物理学科和医学物理师制度建设任重道远。
鉴于医学物理学科在现代医学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医学物理师在对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作用和我国严重缺乏医学物理专业人员的现状,胡逸民教授和李进平副教授认为:我们国家的国务院学位办,应尽快建立医学物理学科为一级学科;在全国大学内,设立医学物理学系或专业;并建立专门的医学物理研究机构;形成“学、研、产”相结合的跨学科人才培养和产品研发生产基地。
其次,他们建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卫生部应尽快建立我国医学物理师制度,并设立“医学物理师”职称系列。
论及医学物理师职称问题,胡逸民教授和李进平副教授两位学者以为,可以设为4级,与在全国各级医院内工作的医师、技师的职称相对应,即:住院物理师、主管物理师、副主任物理师、主任物理师四个职级级别。
两位学者满面春风地表示,建立中国医学物理学科和设立医学物理师制度,将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如是要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卫生部进行职称评定标准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及培训,以及建言呈报国务院学位办、建议教育部审批医学物理学科为一级学科、在全国大学内设立医学物理学系或专业、教材的组织编订和学术研讨等等,都需要我们一步步地具体落实。为此,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及其中国医学物理学分会,愿借今年“两会”东风,配合有关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社会团体等,全力开展工作,为我国医学事业现代化发展和医疗质量的不断提高,作出自己应有的独特的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