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的医疗体系中,公立医院有着重要地位。目前,它正面临着“护士荒”的挑战。日前,香港护士协会公布报告显示,公立医院资深护士离职现象严重。这种现象,直接导致未离职的护士忙不过来、压力大,影响到医疗护理质量,甚至对病人安全构成威胁。(5月3日《人民日报》)
不仅仅是护士荒,可能还有医生荒。近日,当地多家媒体同样发出警告,提醒当局,要关注医生流失率高,导致公立医院人手不足问题。
据报道,在今年第一季度,香港公立医院的每位白班护士要照看12到16名病人,夜班护士照看22到24名病人。国际标准是4到6人,香港公立医院的护士病人比,已经超出国际标准数倍。拿专科医生来说,如果数量太少,患者为了看病,有可能就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去排队等待就医。
在内地,有没有这样类似的“医护荒”?在当下很多二、三级医院,我们的护士其实面临的是一样甚至更重的工作量与压力。一个护士照顾20多个病人,早就属于一种“正常”的现象。而在某些公立大医院,护士人手不足严重到已经影响了整个医院的正常运转和服务质量。
专科医生呢?恐怕也是在悄悄地“荒”。最荒的又莫过于儿科医生,前不久,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会长朱宗涵就指出,我国儿科医生在15年内仅增加了5000人,儿科医生缺口逾20万人。但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是,15年来,全国的儿科医生仅增加了5000名。儿科外的其他专科医生荒不荒?答案或许也是肯定的。否则,你怎么解释当下看病扎堆在大医院专科,导致整个社会陷入看病难看病贵的旋涡中?在北京,据统计,每年有近7000万外地患者进京挂专家号,而全市医院专家号全年不到180万个。
在过去那些年代,为了解决医护人手不足的严峻问题,我们在医护培养上曾走过“大跃进”时代。在98年之前,医护人员不需经过专门的执业资格考试,一毕业就自动获得执业资格,几乎实现了零淘汰。但有了数量的保证,不等于质量就一定能够随之“催熟”出来。在培养儿科在内的专科医生上,其实我们一直在欠债。
“香港医护荒”是一面镜子,在看到香港短板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内地的不足,尽早改变这种现状,应对危机。
- 2010.12.31
- 2011.01.03
- 2011.04.27
- 2011.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