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的急剧攀升在大力推动行业整合的背后,也为收购本身带来隐患,趋高的收购价格不仅对新公司提出了更高盈利要求,也对收购方本身的现金流水平提出更严峻的考验。
观察药品零售业近来频发的收购案件,收购市盈率(P/E)呈现大幅攀升的趋势。
对此,有分析人士认为,新医改政策、行业政策以及竞争态势必然推动行业向更高的集中度发展。在此过程中,行业出现并购的“最佳时机”,加之受多方资本或多家企业对同一家收购对象进行竞购的局面干扰,P/E自然水涨船高。
P/E抬头
P/E=投资后企业估值/投资后一个年度的预测利润(或投资前一个年度的实际利润)。比如说,作为收购对象的某连锁一年企业利润有1000万元,P/E按10倍计算,那么该企业的估值就是1亿元(1000万元×10),如果收购方投入5100万元,所占股份就是51%。P/E越高,收购同等比例股份就需要付出越大的资金代价。
另一种直观理解是,P/E是替收购对象提前套现未来N(N=P/E)年的企业利润。还以前例作比,10倍的P/E相当于收购方以一次性现金支付的形式,为收购对象套现了未来10年的企业利润。
按照前几年的收购经验,套现收购对象4至5年的企业利润是正常的P/E水平,而现在不仅大大超出此标准,还有继续抬头的趋势。
以下是几则实际案例:
日前,国药控股耗资13亿元收购乐仁堂医药物流转让分销业务及其四家附属公司共60%股权,以及乐仁堂医药连锁60%股权。分析人士称,该收购案的市盈率(P/E)达到10,是常规做法的2倍。而更早前国药控股国大药房收购山西万民大药房,业内传闻P/E更是高达15~16倍。
4月,奇运生大药房收购朝阳人民康泰、吉林通化保民祥老百姓、大同康健等三家药店,奇运生以收购对象1年净利润的3.5倍换取其51%的股权,PE值为7。有观点认为,相比国大药房超过10倍的P/E水平来讲,奇运生收购案中7倍P/E并不表示收购价格水平的下降,因为国大收购案中,未收购股份并不带入未来的上市计划,而奇运生对未收购的49%股份带入未来的上市计划,并购条件的优惠化无形中扩大了收购P/E。
对于药品零售行业正在发生的一系列高P/E收购案,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尚浩东认为“在其他行业亦属少见”。业内有人士认为,相同的价码可以拿来收购3倍于同等资质的企业。
行业并购P/E水涨船高,达成收购不得不付出比以前高得多的代价。广东大参林董事长柯云峰表示,欲实现通过控股合作达成上市大联盟的计划,就不得不准备更充足的现金流。
- 2011.02.28
- 2011.03.11
- 2011.03.08
- 2010.1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