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自述“阴性艾滋病”患者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但真正更加紧迫的是中国的艾滋病死亡人数在大幅度增加,已成传染病死亡“第一凶手”
今年4月4日,香港有媒体报道称,患者在感染“阴性艾滋病”病毒后,会出现淋巴肿胀、皮下出血、舌苔生绒毛等症状,而且症状无法根治。报道指出,内地至少六省市发现该病毒。
一时间,舆论哗然,中国卫生部迅速做出回应。
4月12日,在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否认了所谓的“阴滋病”“阴滋病病毒”的说法。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权威机构都没有从这一群体中发现艾滋病毒和其他新的病毒。
据邓海华介绍,早在2009年7月,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已经开始启动相关调查工作;2010年1月,又招募了59名自愿接受调查的“自述疑似艾滋病感染者”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该人群艾滋病检测抗体均为阴性,未检测到相关致病病原体,缺乏新病毒或者未知病毒感染的证据。
疾控中心考虑到调查对象的自述症状与XMRV病毒(异嗜性鼠白血病相关病毒)导致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症状相似,59名调查对象均检测了XMRV病毒,结果为阴性。
事实上,疾控中心的调查结果并没有让这些“自述疑似艾滋病感染者”满意,他们在网络上组成了虚拟社区,共同来讨论自己的病状,甚至有人不惜用“扎阳”( 所谓“扎阳”,就是用针头在艾滋病人身上扎针,然后再扎在自己身上,还有人直接与艾滋病人性交)的方式使自己变成真正的艾滋病人,以此获得国家免费的艾滋病治疗药物。
虽然被认为是由于精神因素导致的躯体症状,这些“阴性艾滋病患者”仍然坚持不懈地寻求身染艾滋病的各种“证据”。
2011年5月6日,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为首的研究团队对外公布了他们研究的60名自述“阴性艾滋病”感染者的检测结果。
钟南山的团队肯定了60名调查对象身上并没有艾滋病病毒检出,但也同时表明该群体存在病原体感染,在6种可能形成慢性感染或者潜伏感染的病原体中,检出病原体阳性患者48人,其中EB病毒检出阳性者为33人。
虽然钟南山在公布研究结果时也表示,研究过程中过半数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比如疑病症、焦虑症、抑郁症等,但他的研究结果也被解读为“阴性艾滋病”患者的躯体症状并不完全是由心理作用产生的。
卫生部随后对钟南山的研究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回应。邓海华称,没有证据表明该人群所述疾病具有传染性和聚集性,没有临床、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证据支持该人群患有某种传染性疾病,至于钟南山院士的研究所提到的发现了这个人群EB病毒感染检测率达到了55%,这个和他们发病有没有联系。
- 2011.05.07
- 2011.05.07
- 2011.05.09
- 2011.04.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