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次降价或是肿瘤药
由于已是本年度第二次降价,业界对年内是否会再度调价,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分歧。
有医药行业资深分析师认为,本年度的第二轮药品降价,相比今年3月162品种、近1300个剂型规格整体价格下调21%而言,已属于“小手术”。因此,随着这次降价令的出台,今年药品领域的降价已经接近尾声。
而中邮证券的研究报告则称,从我国目前的医疗改革形势来看,目前开始,到未来两三年,将是我国药品价格密集调整的时期,医药行业还将面临比较大的降价风险,且心脑血管、抗生素、抗肿瘤和内分泌等大病种用药将是高风险的领域。
丽珠集团副总裁陶德胜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也称,本次调价绝非本年度的最后一次。据陶德胜介绍:“今年的两次调价都是基于此前调整的医保目录,依照发改委分类调价、逐步对国家医保目录内的药品价格进行重新复核的思路,今年至少还会有一次降价,而肿瘤药或将成为调价的对象。”
记者观察
近30轮降价令发出为何药还是贵?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从1998年至今,国家发改委已经累计28次对药品降价动刀。若接下来还要剑指抗肿瘤等领域,国家发改委的药品降价令即将向30次迈进。
很显然,药品降价正在成为“常态”。但与之格格不入的是,老百姓还是依旧声称药价贵,这究竟是何原因?
在业内看来,近几年多达近30次的药品降价行动,并没有实现扭转药费支出快速上涨趋势的政策意图,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以药养医”的体制下,医生不愿意用廉价药。
“事实上,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廉价药品绝对数量,远远多于价格虚高的药品数量,然而却给主管部门的印象是廉价药品严重短缺。为什么?造成国内药品市场上廉价药品短缺的根本原因是医疗机构及医生不愿意使用廉价药,从而使得廉价药物没有市场需求。因为没有市场需求,药品生产企业自然不愿意生产、经销企业也自然就不愿意经销。”今年两会期间医药界代表的一份建议书如是称。
另一种较为普遍说法则认为,流通环节才是罪魁祸首。因为,我国药品价格虚高的问题不是生产环节药厂的出厂价高,而是流通环节的层层加价和“底价大包代理”、“走票过票”、“挂靠经营”等造成的。
以天价芦笋片为例,流通环节的药品居间人———大包商的利润高达80元/瓶、医生回扣也高达80元/瓶。而生产厂家川大华西制药公司芦笋片完全成本为13.39元/瓶(其中直接生产成本6.83元/瓶、期间费用6.56元/瓶)。若以药厂上缴增值税2元/瓶计算,华西制药公司的税前利润仅为2.11元/瓶,并不高。
为此,有行业协会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对药品的期间费用率、销售利润率、流通差率实施管理。
- 2011.01.18
- 2011.01.20
- 2011.03.14
- 2011.0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