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性猝死发作时,患者主要表现是意识丧失,心跳呼吸停止,同时伴有皮肤紫绀、抽搐、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一旦发生心脏性猝死,在场人员必须立即就地抢救,病人才有起死回生的希望。患者心脏性猝死发生后,如果在4~5分钟有效抢救,抢救成功率是比较高的;每耽误1分钟,病人的存活率就会降低7%~10%。可以说,心脏性猝死的救治主战场在院外,要积极利用体内除颤器(ICD)和体外除颤器(AED)相结合的“双D模式”防治心脏性猝死。
对于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有效办法是植入型体内除颤器(ICD)。它可以防治心脏性猝死,减少心脏骤停带来的高昂抢救成本,挽救患者生命。
心脏性猝死的诱发因素是多方面的。不良生活方式、工作或精神压力大等都是心脏性猝死的诱发因素。体重每超重5千克,心脏的负担增加10%,因此保持合理体重和选择清淡饮食是非常必要的。此外,定期体检、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经常给自己减压,以及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熟悉家庭周边的医院分布情况,以便及时获得救援等,都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重要方面。
研究表明,80%的心脏性猝死者在事发前会有先兆。许多心脏性猝死者在发生心脏骤停前,有数天或数周甚至数月的前驱症状,诸如心绞痛、心跳不规律、头晕、胸闷、极度疲乏感及其他非特异性的不适症状,患者对此应引起重视。但这些前驱症状并非心脏性猝死所特有,很容易和其他疾病的症状相混淆。因此,患者应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并了解相关知识提早预防。
同时,专家呼吁应该普及心脏急救(心肺复苏)、体外除颤的理念,特别是社会服务人员,例如警察、消防员等,以及家庭中或身边有可能发生猝死的高危患者,包括有过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脏骤停病史或者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病史的患者及家属,都应该接受使用心肺复苏和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培训。
- 2011.01.28
- 2010.08.16
- 2008.12.18
- 2011.07.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