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1月11日,国内约有20家企业39个中药品种冲关欧盟注册平台,涉及同仁堂(600085)、佛慈制药等企业。”中国医药(600056)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法律综合部主任许铭向记者透露了国内中药企业走出国门的最新举动。
虽然国内中药企业踊跃冲关国际市场,但直至今日,业界对于中药如何走出国门仍未达成共识。是削足适履?还是以我为主?中药国际化路线依然难定。11月2日在北京举行的中药国际化论坛中,争论再现。
中药水土不服
近代以来,中医面临着西医的冲击,可谓打了一个大败仗。西医来到中国,使许多中医束手的问题迎刃而解,挽救了一大批人的生命,由此树立如今的地位。
许铭提供的数据显示,解放前,我国中医师约有50万人,目前约为37万人。而西医师从解放前的9万人发展到目前的140万人。作为中医的核心构成部分,中药自然也难逃厄运。
但随着国际社会医疗模式的转变,中医文化的发展以及中药产业自身发展需求,中药国际化的需求逐渐强烈起来,目前中药已经在166个国家应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局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常务副主席李振吉认为,注册、资金支持、技术标准、文化认同和市场销售是影响中药国际化5大障碍,最大的障碍则是注册,至今中药在国际上没有进入医药卫生管理体系,没有成为药品进入国际市场。
例如,欧盟2004年出台的《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规定,所有植物药生产企业必须在2011年4月30日前完成注册,否则不允许在欧盟境内销售和使用。最终,国内没有一家中药企业通过注册。
李振吉说,西方医药注册法规的理论基础是一个化学成分针对一个靶点。因此,以多种化学成分、多渠道、多层次、多靶点对人体某些状态有调整作用为基础形成中药复方肯定“水土不服”。
此外,即便是临床效果,西方疗效的评价体系也和中药大不相同。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国内曾经花了1000万元专门研究中药、中医疗效评价与西医的差异,得出的基本观点是:中医临床评价与现代医学有很大差异。中医药是以人为基点,强调的是人的状态,而西医强调的是“病”。
- 2011.02.12
- 2011.04.06
- 2011.04.14
- 2007.08.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