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早期诊治都是一项充满挑战的难题。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中国的医学专家们在这一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日前,COPD的两大权威机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国际联盟(ICC)和亚太呼吸学会(APSR)在上海联合举办了新闻发布会,汇报了 COPD早期诊疗的突破性进展以及中国在此疾病上的突出贡献。
在钟南山院士研究团队的骨干成员冉丕鑫教授的带领下,中国呼吸科专家们开发了一种手持呼气峰流速仪。只需简单操作该流速仪,即可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进行筛查,其特异性和灵敏性可达到80%。对于手持呼气峰流速仪的研究由中国卫生部发起,由中国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的核心研究员冉丕鑫教授领导,旨在改善我国在社区层面对COPD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以提高患者们的诊治效果,从而改善他们的活动能力、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肺部疾病,早期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容易漏诊。当出现明显症状(如活动后气促)并得到确诊时,患者肺通气功能损害往往已超过一半,失去了最佳治疗机会。所以,COPD同时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该病主要通过吸入有毒物质(如吸烟)造成,已在全世界范围内造成众多致残及致死病例,导致了患者劳动力的衰退与丧失,也增加了患者长期的治疗费用。在中国以及世界其它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都比较困难。在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呼吸科专家数量有限(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先进诊断技术的费用昂贵、设备难以提供,而且患者也很难到康复中心获取最新的药物治疗。虽然COPD并不能被彻底治愈,但早期的诊断和适当的治疗往往能延缓疾病的进展,同时也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活动能力。
为了寻求适合社区医疗和普及应用COPD早期诊断工具,冉丕鑫教授带领团队,与中国各地的呼吸科专家以及初级保健医生组成了专业的研究团队,首先设定正常人群呼气峰流速的正常值,然后采用呼气峰流速仪对社区高危人群进行筛查,若发现其峰流速低于正常者,则极有可能已患上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随后建议该患者进一步到有关医院检查以证实诊断并及时建立治疗方案。
研究人员发现,当没有价格昂贵的 CT 扫描或肺量计仪来诊断时,社区初级保健医生和其他医护专业人员可以选择采用此类诊断工具,是一个十分有效的筛查指标。同时,香港的李国栋教授与中国全科医师协会和世界家庭医生组织 (WONCA) 也开发出了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的另一个简单易操作的方法。此方法以使用手持式流量计来测量被检查者在一秒内的最大呼气量来进行对于COPD的早期诊断。
此外,钟南山教授的团队还深入探索了适合在社区推广应用的COPD早期防治方案,包括:通过呼吸科专家对社区医生进行定期的教育和指导,提高他们的医疗服务水平;对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患者加强有关知识的教育,包括戒烟、改进室内空气环境、早期使用短效的支气管舒张剂(包括抗胆碱能和β2激动剂)等等。经过四年的随访观察,发现这些措施对改善慢阻肺人群(特别是高危人群)的肺功能有显着效果。
在社区水平对COPD进行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是中国开展该疾病防治的主要战略,就像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防治一样,在疾病发生但未出现明显症状时进行干预,才是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的主要防治方向。
- 2011.03.31
- 2011.04.18
- 2011.04.21
- 2011.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