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之年,公立医院改革被公认是医改的难中之难。在这一年里,全国公立医院以患者需求为出发点,开展便民惠民服务,提高医疗服务安全质量,探索体制机制综合改革,以实际行动诠释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一年来公立医院改革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下一步工作方向如何?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张茅日前就此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
问: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中推行了哪些便民惠民措施?
答:公立医院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群众就医方便、负担减轻、质量提升的要求。目前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推广预约诊疗、开展双休日和节假日门诊、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开展医疗费用即时结报等。
为减少患者等候时间,各地建立了预约诊疗制度和分时段就诊制度,优化诊疗流程和环境。例如,浙江省、北京市建立全省(市)统一的预约诊疗平台;上海市36家三级医疗机构全部开展预约诊疗服务;天津市开展“医指通”社区便民挂号平台。
截至2011年10月底,全国有96.9%的三级医院(1237家)开展预约诊疗、双休日和节假日门诊。北京、广东等地,人民群众就医比较集中的三级医院预约就诊比例都已超过50%;对于妇产、口腔等一批需要长期诊疗的科室,已全部实行预约挂号。如北京市双休日日均门诊量达到工作日日均门诊量的51%,近一年中双休日门诊量相当于新增2至3家大型三级医院。
为减少患者垫支、“跑腿”,各地开展基本医疗保障即时结算服务,全国超过90%的公立医院实行基本医疗保障即时结算。全国医疗机构增加约15万个结算岗位工作人员,与基本医疗保障经办机构实行信息化联网。全国5412所医院近3万个病区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活动。
问:为破解老百姓“看病贵”难题,各地采取了哪些对策?
答:为减轻患者负担,各地多措并举,积极控制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一是通过临床路径管理等工作,促进医务人员合理诊疗。1677家医院的9098个临床科室开展了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对规范医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合理控制医药费用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75.7%的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参与同级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检查。三是积极推动注册医师多点执业。190个县(市、区)开展了医师多点执业,在缓解大医院诊疗压力的同时,减轻患者负担。
根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按可比价格计算,公立医院门诊和住院费用在持续4年每年上涨均超过5%之后,今年上半年门诊费用上涨0.3%,住院费用下降0.1%。
问:在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推进医患关系的和谐?
答:在公立医院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大力开展医疗卫生系统“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三好一满意”活动。我们建立了医疗纠纷第三方调处机制。截至2011年10月,全国已成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专门组织1358家,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网络地市级以上全覆盖,县级覆盖面达到73.8%。2011年1月到10月,全国医疗纠纷人民调解专门组织共调处医疗纠纷14976起,调处成功率81.6%,调解满意度在95%以上。
问:在重大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是如何推进的?
答:在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方面,国家联系试点城市探索大卫生体制下实现管办分开的具体模式。围绕理清政府与公立医院的职责、院长的选任和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善三方面加强探索,通过签订委托管理合同或综合目标管理责任书、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以理事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加强政府对公立医院的管理。
- 2011.04.23
- 2011.04.24
- 2011.04.25
- 2011.0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