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医药新闻 > 正文
卫生部称今年前10月医疗纠纷调解满意度超95%
www.yongyao.net  2011-12-24 22:43:33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ting99
分享到:

在补偿机制改革方面,试点城市探索形成了改革支付方式、降低或取消药品加成、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设立独立于医院外的药品管理中心等四种“医药分开”的实现形式。全国338个地市中,有156个地市实行按病种付费,94个地市实行按人头付费,134个地市实行总额预付。上海市在不增加患者负担的情况下,调整了医疗服务价格,初步理顺了价格体系;安徽等省级物价部门下放价格调整权限。同时,各地逐步完善政府投入政策,在保障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费用、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补贴、历史债务化解等方面,都做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问:县级医院综合改革,可以说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重点。目前这项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

答:以补偿机制改革为切入点推进县级医院人事、编制、分配、价格、支付制度、药品采购、监管等综合改革,加强县级医院能力建设是县级医院综合改革的两大重点。补偿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是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目前,陕西、湖北、江苏等18个省份已正式启动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试点医院共计561家。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医药分开的实现形式。陕西省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在部分试点县试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浙江省试点县级医院药品零差率销售,通过理顺价格体系完善补偿机制。各地加强以人才、技术为核心的县级医院能力建设,力争每个县基本建成一所二级甲等以上的公立医院,实现大病不出县。

问:目前公立医院服务体系的建设发展是否能够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

答:总体来看,医疗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的矛盾依然存在。各地加强医疗资源科学规划和布局调整,采取新建、迁建、改扩建及整合公立医院等措施,着重加强薄弱区域和薄弱领域能力建设。通过重点专科建设,提升区域医学中心能力建设;通过对口支援、骨干医师培养等工作优先发展县级医院,以区域医学中心和县级医院为龙头提升城乡医疗服务体系的服务能力。在服务体系内部,通过组建医疗集团和医疗联合体、托管、院办院管、技术协作等方式,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每个县级医院长期派驻5名城市医务人员。目前,1300多所三级医院与2700多所县级医院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127所军队医院重点对新疆、西藏等地区的200多所县级医院开展对口支援,提升了基层服务能力。各地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医疗卫生行业。

问:为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各地进行了哪些改革探索?

答:为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各地进一步完善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工资发放依据,提高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工资待遇水平;芜湖、镇江等城市在合理测算的基础上增加公立医院人员编制;8个城市出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专门文件,其中上海市在制度建设方面已与国际接轨,并明确规定接受规范化培训是医师从业的必要条件;开展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为医务人员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条件。

问: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启动两年来,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经过两年来的试点,随着一大批看得准、见效快的便民惠民措施推行,人民群众的就医体验得到改善,开始享受改革带来的实惠。公立医院的资源配置逐步优化,城乡医疗服务体系的服务水平和整体绩效得到提高,医药费用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控制,医疗服务行为不断规范。

各试点城市的探索为形成向全国推广的公立医院改革基本路子提供了经验。公立医院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目前的试点工作仅仅是改革的开始。各试点地区对体制机制改革的相关政策进行了初步尝试,需要我们在更大范围内积极探索,总结经验,抓住重点,不断推广。

问:下一步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有何打算?

答:首先,要继续推行优质护理服务、预约诊疗、便民门诊等便民惠民措施,优化就诊环境和流程,加强安全质量管理,推进成本核算与控制,缩短平均住院日,提升服务水平,提高运行效率,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其次,要完善补偿机制,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为突破口,推进公立医院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要在财政投入、价格调整、支付方式改革等方面加大探索力度,同时完善公立医院管理、监管、运行等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第三,持续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通过加大城乡对口支援力度、推进重点科室能力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提高能力,努力实现大病不出县。

我们将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形成改革合力。在总结和评估试点成效的基础上,完善公立医院改革的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十二五”期间公立医院改革方案,加强对地方改革的指导,逐步全面推开公立医院改革,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