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用药与健康 > 用药常识 > 医药常识 > 正文
慢性病别忽视行为治疗
www.yongyao.net  2012-5-23 16:33:40  来源:健康报  责任编辑:cqjm
分享到:

在日前召开的《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创刊2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2国际行为医学高峰论坛上,国内首家行为医学门诊——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行为医学门诊开诊。专家们指出,不良生活行为方式是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的重要因素,其中,六成疾病与行为有关。

说起行为医学门诊,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是看什么病的,有哪些诊治手段。看了下面这例行为医学门诊诊治的病例,您的这些疑问可能就有了答案。

行为医学门诊诊疗范围广

一骨瘦如柴的女患者戴着帽子,坐轮椅被推进诊室。据患者家属介绍,患者49岁,1月9日因严重车祸被“120”送进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病历显示,入院时诊断为硬膜外血肿、脑出血,做过两次颅脑手术;高血压危象;骨盆骨折;左胫骨骨折;左脚骨折。经手术及相应治疗后,目前患者病情稳定,尚在恢复中。1个月前患者去除骨盆支架,第二天便不再说话,即使进食和饮水都不愿张开口,家人说什么都明白(用点头或摇头应答),就是一言不发,现在康复科进行康复训练。

仔细问诊和体格检查后发现,病人神志清楚,表情淡漠,可以微抬上臂,但不能抬腿;摘下帽子后,可见头部右侧凹陷下去,足以说明车祸给患者带来了重创。诊疗的过程持续了一个半小时,而患者瘦削的脸上显得特别突出的一对大眼睛一直注视着医生。我对患者说:“你会好起来,要有信心。受了这么严重的外伤,能在这么短的时间恢复到现在这个水平,已经不错了。”

从目前情况看,患者不说话的原因有心理因素,但不能排除颅脑损伤所致。患者由于遭遇严重车祸,多次做手术,住院时间较久,加之对去除骨盆支架后的期望过高,以为去除骨盆支架后就能站起来,结果术后只能坐起来,仍然不能站立和行走,以致出现巨大的心理落差。心理上的问题总会在行为上有所反映,所以治疗时不能单纯进行躯体和心理治疗,而应落实在行为治疗上。

行为医学门诊的具体诊疗范围不仅包括创伤(各种创伤)后的心理行为障碍治疗,还包括:1.不健康的行为方式或行为习惯,如吸烟、酗酒、缺少运动、心理负荷过重等所导致的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2.不良的饮食行为,如肥胖症、贪食与厌食症。3.不利健康的性行为,如性心理障碍、性病心理咨询。4.心理生理障碍,如失眠、多梦、早醒等睡眠障碍。5.社会行为障碍,如人际交往障碍、社会适应不良行为障碍等。

另外,如网瘾、吸毒、多动症或慢性病等都可以通过心理行为干预来预防及促进康复,也是行为医学门诊的诊疗范围。

改变行为的手段多种多样

目前,由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引发的疾病占所有疾病的60%。而为了改变人们不健康的行为方式或习惯,正在不断地新增各种门诊,如戒烟门诊、减肥门诊,以后可能还有戒酒门诊、合理膳食门诊等,都属于行为干预,即行为医学科的诊疗范围。

广义的行为改变技术包括认知治疗、认知行为治疗、行为放松训练、脱敏治疗、生物反馈治疗、音乐治疗等,其中,生物反馈和放松训练是临床最常用的行为治疗技术。行为治疗技术的内在机制是根据行为学习理论的原理,按一定的治疗程序,消除或纠正人们的异常行为或不良行为的一种疾病干预方法,也可以建立新的健康的行为来替代疾病行为。这种治疗不只注重人们的内在认知情况,而且关注外显行为的变化,通过改变不良行为或重塑健康行为让机体感知、理解,从而实现生理功能的恢复,达到身心平衡。

放松训练疗法就是通过机体的主动放松使人体验到身心的舒适,以调节因紧张反应造成的紊乱的心理生理功能的一种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对于心理紧张性焦虑和各种伴有紧张和疼的躯体不适有确切疗效,并广泛用于头痛、高血压和睡眠障碍等心身疾病的患者。放松训练应选择环境幽雅、光线柔和、安静、气温适宜的场所,患者整个身体保持舒适、自然的姿势。按照医生的指导语言,从局部肌肉训练开始,完成之后,按顺序再训练另一部分肌肉放松。如此逐步推广,最后达到全身放松。

生物反馈疗法是借助于生物反馈仪,将人体内部的一些不受意识支配或一般情况下不能被觉察到的内脏生理活动,如皮肤温度、肌张力、血压、心率以及脑生物电活动等信息,加以记录处理、放大并转换成为人们所理解的信息显示出来的过程。以声、光、仪表指针或监控装置显示的符号、数字等信号形式,连续不断地直接反馈给被测试者,使其能随时觉察到自己体内的某些生理过程的动态变化情况,并根据这些反馈信息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生理活动。目前生物反馈技术已成功地应用到高血压、心律失常、紧张性头痛、支气管哮喘等躯体疾病及焦虑症、睡眠障碍等精神障碍的治疗中,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行为医学与心理治疗异曲同工

不少医院开设了心理治疗门诊,其实,这与行为医学门诊异曲同工。两者原理基本一致,但行为医学的概念更宽泛、全方位,涉及多学科;心理治疗偏重心理干预,而心理干预有时不能解决问题,必须激发出患者内在的力量,让其发自内心积极、主动地付诸行动,才能长期坚持,这样的干预治疗才会有效。

医学的发展和走向与社会的进步及人类的行为形影不离,而医学行为也紧随其后,这就是行为决定健康,更决定着未来医学的走向,因为人类的行为与疾病谱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当今疾病谱的变化和慢病的发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未来医学的走向也取决于人类的行为变化。

行为决定健康的概念为促进人类的健康提供了一个指导思想。心理健康是健康的灵魂,行为健康是健康的基石。针对不良生活行为方式,积极实施以健康行为和心理教育为主的社区人群干预方案,将有助于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并进一步促进人类健康。我们期待着“行为决定健康”的思想能够尽快被大众认识并接受,从而在人类生命健康领域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与改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