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中医药频道 > 中医中药 > 中医动态 > 正文
东北皮类药材:供需失衡催刚性增长
www.yongyao.net  2012-6-27 16:17:40  来源:医药经济报  责任编辑:melodypuff
分享到:

在全国药市上常年经销的东北皮类药材品种有7个,占到全国皮类药材总量的35%,虽然品种不多,但因其药用价值较高,疗效特殊,应用范围较广,其中关黄柏、刺五加皮、白鲜皮、东北红豆杉等几个品种是东北著名的道地药材,在国内外医药市场上知名度和依赖度较高,是我国医药市场和外贸出口不可或缺的主流品种之一,也是药商常年经销和药农连年采收的重要品种。

在2008~2012年的5年间,东北皮类药材整体走势趋升,销量看增,价格看涨,已引起药厂、饮片厂、提取厂、药商、医疗单位和药农的密切关注。前不久,笔者对东北地产皮类药材的走势进行了调查,东北皮类药材中的7个品种的具体走势分析如下。

关黄柏:为芸香科落叶乔木植物黄檗除去栓皮的树皮,是东北三省著名的道地药材之一,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闻名国内外医药市场,也是皮类药材中常用大宗传统品种,家用量在2000~3000吨之间。产区多以野生品供应市场,少见家种品上市。由于东北产区连续半个世纪的无序采剥,近年野生资源面临枯竭,导致产量连年大幅减少,但市场用量却在逐年增长,导致供需缺口逐年加大,今年缺口已逾千吨,加之朝鲜进口锐减,减幅高达5倍之多,市场供需矛盾凸显,致使行情连年持续上涨,2008年统货(下同)为10元(千克价,全国均价,下同),2010年上涨至19元,今年再涨至20元。

刺五加皮:为五加科五加属刺五加的干燥根茎或茎,为国家三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该品不但畅销国内市场,还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欧洲、北美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及中国的港、澳、台市场,市场用量呈逐年增长之势。据有关媒体报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用量已由2008年的1000吨左右,上升至2011~2012年的1500吨以上。由于野生资源连年枯竭,2011~2012年产新后,内皮、筒皮和混皮的价格已分别由2008年的18~20元、12~14元和6~7元分别上涨至22~24元、16~18元和8~10元。

东北红豆衫:为红豆可落叶乔木植物东北红豆杉的树皮,是我国珍稀树种之一,主要分布在辽宁省东部山区、吉林省东部山区及黑龙江省铁力、穆棱等山地,蕴藏量很少。目前以野生品供应市场,尚未见有人工栽培品上市。主要以红豆杉树皮入药,其针叶和树枝也可供药用。东北红豆杉含有紫杉醇,为当今世界公认的广谱、活性最强的抗药物,尤其对于子宫癌、卵巢癌、乳腺癌具有特殊的疗效。东北红豆杉属于国家林政部门严格管制的树种,不准随意采剥,所以入市量极微,由于人工栽培刚刚起步,尚需3~5年之后上市,导致供需缺口高达百倍之巨。东北红豆杉供给奇缺,市价暴涨,目前树皮价已上涨至1600元,树叶上涨至4000元,树根上涨至6000元,种子(东北货)上涨至1800元。后市价格还将大幅上涨。

暴马子皮:为木樨科植物暴马丁香的树皮,是东北三省重点保护野生药材,味苦,性微寒,是中成药“芩暴红”的主要原料,临床处方及民间验方、偏方中也大量使用。近年东北产地严禁采挖野生药材,加之很少由人工栽培,不但上市量极微,而且库存量更少,导致东北产地供货量日渐稀少,从2008年起行情陡起,由2007年的3~5元,上涨至4~6元,2010年又涨至14~16元,2011~2012年攀升至18~20元。

刺老鸦皮:为五加科植物辽东楤木的根皮或树皮,为东北特产之一,系药食两用品种,以野生品供应市场,也是提取物的原料之一,其嫩芽还是功能性保健蔬菜。由于药食两用,用途拓宽,市场用量明显上升,但产量却在连年减少,每年缺口都在3~5倍,价格连年上涨,刺五鸦皮已由2008年的6~8元,2011~2012年上涨至16~20元;嫩芽由10元上涨至60元。近年产区已无货供应药市和菜市,为此产区有关部门已明令禁止采运,并将产地划归“经济林”加以保护利用,以造福产区农户。 

香加皮:为萝藦科杠柳属杠柳的干燥根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东北为主要产地,此外,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河南、江苏、四川等地也有少量产出。产地以野生品供应市场,不见有家种品应市。进入21世纪以来,野生资源连年减少,日趋枯竭,产量不断下降,近年东北已无货源供应,用户转至华北、西北、华东等地采购。由于全国资源短缺,导致价格连年上涨,2008年为4.5~6元,2009~2011年上涨至9~12元,2012年再涨至10~13元。

白鲜皮:为芸香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鲜的根皮,为我国传统中药材,以野生品供应市场,东北为主产地,产量占到全国总量的70%左右。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野生资源枯竭,产量逐年减少,2011年已降至1000吨左右,预计今年将降至600吨左右。白鲜皮药用价值很高,广泛用于中成药、中药饮片、新药、特药和兽药等诸多领域,年用量逐年增多,2000年用量为1000吨,2005年增加至3000吨,2011年又升至4000吨,预计今年将增至4200吨左右,供需缺口逐年加大,同时,朝鲜进口也在连年减少,导致全国白鲜皮存量只有2300吨左右,市场缺口高达2000吨左右,拉升价格连年上涨,2005年价格为3~4元,2008年上涨至14~18元,2009年大涨至27~38元,2010~2011年再涨至31~40元,2012年市价已攀升至35~47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