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迎来小暑节气。从此时起,全国各地气温将呈上升趋势,且空气湿度增大,此时节最易发生的季节性疾病就是中暑。保健专家提醒说,为防止中暑,公众可采用7种方法加以预防。
人的体温维持在37℃左右为正常,当高气温、高湿度、通风不良致使环境气温过高时,人体内会大量失水、失盐,并积聚大量余热,会出现机体代谢紊乱,此症状的发生就是中暑。临床表现轻者可见高热、头晕、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严重者可突然昏迷、面色苍白、呼吸不匀、血压降低等。
避免中暑重在预防,李艳玲建议公众可采用7种方法:
一是尽量避免在强烈阳光下特别是午后高温时段进行户外工作或活动,老、弱、病、幼人群要更加注意。
二是如必须进行户外工作或活动时,要避免长时间在阳光下曝晒,同时采取防晒措施,尽量穿浅色或素色的服装,戴遮阳帽、草帽、打遮阳伞,涂抹防晒霜,随身携带仁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清凉油、风油精等防暑药物。
三是应注意补充水分,常饮用凉开水、酸梅汤、绿豆汤、饮料等。夏季人体水分挥发较多,不能等渴了再喝水,要随时补充水分。另外,身体中的一些微量元素会随着水分的蒸发被带走,应适当喝一些盐水,以补充体内盐分。
四是多吃一些能预防中暑的食物,如西红柿、西瓜、苦瓜、桃、乌梅、黄瓜、海带、豆制品、紫菜、土豆、香蕉等。
五是空调温度不要开得过低,室温最好定在27℃-28℃,室内外温差不要超过8℃,否则出汗后入室,会加重体温调节中枢负担,引起神经调节紊乱;室内外温差太大也会导致中暑。
六是外出前不要吃太热的饭菜,也不要吃太多,以防身体升温,导致中暑。
七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比如听一些舒缓的音乐、增加午睡等。
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公众应该如何应对呢?李艳玲提醒说,如果有头晕、恶心、心慌等症状,很可能就是中暑了。此时,应迅速离开高温现场,转移至阴凉处,松开衣服,吹风、凉水洗澡,喝淡盐水、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或服用解暑药物。在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后,若症状不减反增,应及时就医。
- 2012.03.28
- 2012.03.20
- 2010.11.29
- 2010.1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