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8日,近千位上海光明乳业订户发现送到家中的牛奶味道怪异,疑为变质。在质监部门介入后,光明乳业通过官网致歉并解释因工作失误导致部分产品发生酸败。两个月内,光明多次被曝出现问题牛奶,本次“变质门”事件更是引起媒体广泛关注,纷纷质疑其品牌信誉。有媒体发表评论直言:惩处问题奶制造者,打得痛才能记得牢。
荆楚网:牛奶再陷变质门,光明前途能否“光明”
光明公司承认产品发生酸败,并指出产品变质原因在于配送车辆温度未达到标准。看起来这是一个合理也能够让人相信的解释说明,但是,配送公司先前给出的解释却为“因员工失职导致冷气被关掉”。如此相悖的两种说明,令我们难以相信他们的诚意和对出现问题之后的诚恳态度。
近年来,牛奶领域屡次出现问题,各种品牌的牛奶都遭遇到了质疑,变质门、质量门、生产门,甚至是包装门,在各个生产环节以及各部门的把关上都没有“遗漏”,全部“中枪”。我们想问,这个领域怎么了?牛奶还能不能喝?为什么屡屡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没有休止?这个最欠管的行业,这个最应该加大力度严加整治的领域,什么时候能还我们清静,不再“残害”老百姓?
上海商报:千万不要伤了市民的心
光明乳业的巴氏奶在上海市场的供应链一般不会超过两小时路程,所以光明乳业的巴氏奶在上海市场上也总是因为新鲜而受人欢迎。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光明乳业在上海的订户市场实际上是没有竞争对手的。
不过,近来接二连三发生的问题,几乎都集中在这个领域内。我们也许可以给光明公司找到的最合适的理由是:这种类型的牛奶非常容易变质。但究其实质,这是不是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光明公司对于无竞争的垄断市场有松懈之心呢?此外,由于这类订户牛奶的价格通常比超市内销售的同类牛奶要低,因而属于“相对低端”市场,利润率也许较低,这是不是公司掉以轻心的又一原因呢?
齐鲁晚报:再陷质量门,光明抽了谁耳光
日前,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抱怨,去年国家抽查光明乳业4553次,折算下来是抽查了几十万个指标,没有一个不合格,今年上半年已经抽查了2600多次。话音还未远去,光明乳业又陷质量门,这是响亮的耳光,也是辛辣的讽刺,更准确地说,这是消费者的悲剧,因为最受伤的其实是广大消费者。
光明乳业屡现质量问题,是双重拷问。其一,这是对监管部门的拷问。最近几起质量门,没有一起是监管部门发现的,而是消费者发现的。抽检了600多次为何依然没能发现问题?其二,这是对企业内部管理的拷问。企业应该以质量为生命,而光明乳业短时间内屡屡出现问题,一定说明内部监督机制失灵。姑且认为官方公布原因属实,试想,如果真的质量至上,怎会容忍车辆温度不达标?
四川新闻网:牛奶质量如何,企业自说自话
在被曝菌落总数超标时,光明乳业就曾向消费者致歉并称会认真吸取教训,彻底对全国工厂及流通系统等每个环节进行全面检查和整改。如今致歉的声音言犹在耳,新的问题就接踵而来,重复着道歉;如此密集的质量问题,真让消费者吃得起鸡皮疙瘩,实在放心不下。
面对奶制品暴露的诸多问题,企业和监管部门又有些什么说法呢?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说,2011年国家共抽查光明乳业4553次,折算下来抽查了几十万个指标,没有一个不合格,并认为现在国家对乳制品的抽查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甚至抱怨“抽检抽死人”。可问题是国家如此严格的监管和抽检,企业还进行着反复和尴尬地道歉,依然难以让消费者吃上放心的产品,说明企业管理和部门监管都有漏洞。如果国家放松抽检,结果岂不更加恐怖?企业还有什么理由或者颜面抱怨抽检?
山西晚报:打得痛才能记得牢
无论是此前其他企业暴露的乳品质量问题,还是近期光明乳业曝光的问题,完全是企业自身生产、运输过程中管理混乱导致的低级问题。低级问题一犯再犯,应与肇事企业不怕惩罚而无所顾忌有很大关联。此次光明乳业的处理措施就是,“根据消费者的意愿进行退货、补货或者退款”。即如《食品安全法》规定的上限,对于出现质量问题的食品,最高可以给予十倍的价格赔偿,对于年营收以亿元计算的乳品企业来说,这种小打小闹的惩处不过是毛毛雨。身上打得不痛,心里安能记住?
当前的乳品质量问题屡禁不止,只能有两种情形来解释:一种情形是,监管部门有法不依。另一种情形是,现有法规的设计惩处力度不够。从当前的情形看,乳品问题多以经济处罚为主,而经济处罚又多以假一赔一或者假一赔十为主,远不足构成威慑力,对相关法规修订和完善的任务迫在眉睫。
长江网:4个月四陷质量门光明何时能照亮自己
就这样的质量,郭总裁凭什么不让国家质检机关去抽查,他又哪来的底气对着严格的质检大放厥词。可现实的问题是,在这样严格的质检下,在这样信心满满的总裁带领下,光明乳业是怎样一次又一次的陷入“质量门”?难道非得像三鹿乳业在出现了“三聚氰胺”事件后,才引起重视?
光明,是世间最美好的事物,它照亮人间,驱散黑暗,是无数诗人为之歌颂的事物。现在“光明”却成了人人喊打、弃如敝履的产品,这不能不说是种悲哀。每一次安全事故的发生,都说明有安全隐患藏在阴暗之处没被发现,“光明”应该先学会照亮自己,照亮企业的安全隐患,而不是只会对正规的质检排斥甚至抵触。
海南日报:国产乳品应自检
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在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上曾“语出惊人”:“这么抽会抽死人啊!”然而如今光明乳业在短短时间内再爆问题奶,无疑是自打耳光。依笔者看来,担心被抽检“检死”的光明乳业不免有些“做贼心虚”。
国内乳业近年来问题频出,令消费者人心惶惶。毕竟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饮食安全问题,光靠乳业自检实难保证,如果自身产品质量过关,国家抽检再多,对企业并无不利。但假如一年抽检几千次,却依然质量频频失控,那这种企业最终恐怕不是被抽检“抽死”,而是自己不检而“病”死的。
大江网:几千次抽检仍黑心,光明牛奶在哪?
我们知道,抽检合格的次数越多,只能说明发生质量问题的概率越小,但并不能说明也不能保证所有的牛奶都没有问题。光明牛奶四个月被四次曝光出了质量问题,说明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没有把好质量关,说明他们没有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摆在心里最重要的位置。为了企业自身的小利,他们的心变黑了。
其实,不仅是光明牛奶,近年来,很多牛奶企业都频频出现质量问题。前几天蒙牛被曝出篡改生产日期,再之前还有几家牛奶企业“涉黄事件”等等。不出问题的“放心奶”似乎只是国人心中永远不能实现的梦,一家家大牌企业一次次的质量问题被曝光,一次次让民众的美梦破碎。市场太多“黑心奶”,不知道真正的“光明”牛奶到底在哪?
新华日报:谁在跟光明乳业“过不去”
并不是消费者、质监部门跟光明乳业“过不去”,而是反之。试想一下,谁愿意喝上变质奶呀?质监部门谁愿意没事儿天天往光明乳业跑啊?看上去是别人在跟光明乳业“过不去”,实际上却是光明乳业自身的品质没有保障,质量关你过不去,消费者、质监部门就会跟你“过不去”。
在牛奶安全的问题上,我们不能简单指责有关部门不作为,一年4000多次的检查已经是世界之最;我们也不能埋怨生产设备落后,中国乳品工业的水平应该说是世界最高(郭本恒语)。咱们的差距究竟在哪里?视质量为生命的明治乳业或许能够给我们些许启迪,在他们看来,决定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先进的机器,也不是严密的检查,而是员工的责任心。
江淮晨报:牛奶变质事件监管亦应正大光明
8日发生的事情,质监局便介入调查,不能说监管反应不快。但是,时至今日,并无确切的处理意见。相反,光明乳业的回应是不是代表监管部门的意见?“全部处理完毕”是什么样的处理?显然,这并不能令所有的消费者满意。光明牛奶变质产品既然被媒体曝光,理应当成一次食品安全事件来对待,如何发生的、如何查处的、如何汲取教训的,都是监管部门与商家该给消费者的答案。
透过光明的反应,不难看出企业意欲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危机公关策略,替代产品召回的只是消费者个体的投诉,简单以退货、经营设施管理不达标和运营管理懈怠卸担子。不知道这样的食品安全违规成本,能让光明乳业长多大的记性,避免类似的问题不再发生?
西安晚报:严查之下,光明乳业为何再现“质量门”
任何质量问题,都不是关起门来可以“协商”的私隐事件,当事企业怎么说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监管部门怎么说、真相怎么说。有没有“全部处理完毕”,也不是企业能自言自语的,因为在质量悬疑上,除了企业与消费者个体的关系,还有企业与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的关系。
抽查当然不会死人,相反,如此高频抽查还是偶发质量风波,究竟怎样才能让中国乳业的质量差强人意?也许恰如乳业专家王丁棉先生所言,一家企业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发生了多次问题,说明这个企业内部管理出现了问题。
- 2011.01.02
- 2012.03.24
- 2011.01.21
- 2011.0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