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跟踪结果,老人骨折后1年,5人中有1名老人因此而死亡,这一比率高于乳腺癌的死亡率,并且椎体骨折后死亡风险增加9倍。事实上,伴随骨骼老化、骨质流失而来的骨质疏松症导致的慢性腰背疼痛、关节疼痛、驼背变矮等几乎是每个老人都要面对的。如何预防、确诊、治疗这一慢性疾病?专家建议,迈入50岁的门槛,就应该做个骨密度检测,确定是否达到治疗基线,尤其是女性,停经后骨骼退化特别快。
女性比男性更骨脆更易骨折
广东省中医院骨科主任医师陈海云介绍,省中医院每年因骨折入院治疗的患者约有2000例,其中老人最多。
导致老年骨折的元凶是骨质疏松,事实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骨骼老化、骨质流失、骨强度差,伴随而来的骨质疏松症是每个老人都要面对的。
有些老年人在受到轻微创伤(如从平地摔倒、坐车过程中颠簸一下)或日常活动如咳嗽、打喷嚏,就发生了骨折,医学上称之为脆性骨折或骨质疏松性骨折。我国大多数中老年骨折是因为骨质疏松引起的脆性骨折。“据统计,50岁以上中老年人,有1/3妇女和1/12男性会有一次脆性骨折。”陈海云说,女性比男性更脆弱,更骨脆易折。
需要引起警惕的是,骨质疏松症患者第一次骨折后,往往很容易再次骨折。而脆性骨折的常见部位为髋部骨折、椎体骨折、前臂骨折等。
绝大部分骨折发生在胸腰段,是全身骨强度明显降低的表现。椎体骨折发生后,新的椎体骨折或其他部位骨折风险大大增加,“因此椎体骨折是预测再次骨折发生的最重要指标”。而髋部骨折的后果则更加严重——老年人髋部骨折后,不得不长期卧床,康复缓慢而且肌肉无力感强,往往郁郁而活。
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跟踪结果,骨折发生后1年内,20%的患者死于各种并发症,而55%的患者会发生残疾,椎体骨折后死亡风险更是增加9倍。
50岁后建议检测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是典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慢性病,而且早期血液检测不到,自己感觉不了,因此造成很多人骨折后才知患上该病。陈海云认为,最理想的是尽早筛查发现,尽早治疗。“如高发的女性群体,一般49岁后很多人进入更年期,停经后进入老年期,机能退化快,更应注意。”
陈海云建议,最先可以采用B超、X射线来检查腕部、脚踝等处,简易测量骨密度,帮助医生在发生骨折前确诊骨质疏松症,还建议使用亚洲骨质疏松筛选工具(OSTA)进行BMD基线测量。正常骨密度状态值超过-1;而-1至-2.5则为骨量低下的黄灯警告;-2.5以下则已进入骨质疏松阶段。“如果这时已经有非暴力骨折,那么未来骨折将有近两倍的机会,应该考虑治疗。”
至于治疗,专家表示,根据由澳大利亚专家于2011年2月发布的研究显示,口服双膦酸盐药物是目前能有效治疗骨松症的一类药物。
提醒:警惕防治骨松症七大误区
误区一:喝骨头汤能防止骨质疏松
专家:骨头汤中的钙含量有待确定,不过骨头汤里的大量脂肪却会对老人的身体造成其他伤害。应当注意饮食要多样化,不宜多吃高脂肪或含咖啡因的食物。
误区二:补钙等于治疗骨质疏松
专家: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单纯补钙可以替代其他抗骨质松药物治疗。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时,钙应当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单纯补钙不可治疗骨质疏松。
误区三:老人治疗骨质疏松为时已晚
专家:人的一生中,骨组织都在不断地新陈代谢,改变老年人代谢状态,减少破骨,促进成骨,就可防止骨质疏松,而且老人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误区四:自我感觉发现骨质疏松
专家:病人在初期是感觉不到症状的,等到感觉疼痛加剧、明显驼背时,症状已经非常严重,甚至随时可能发生骨折,因此老年人尤其是高危人群,无论有没有症状,都应尽快到医院做检查。
误区五:得骨质疏松自己吃药就可以了
专家:是药三分毒,滥用药物,不但不能有效治疗疾病,而且还可能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已确认的患者,应及时接受正规而综合的治疗。
误区六:防骨折,宜静不宜动
专家:体育锻炼对防止骨质疏松具有积极作用,保持正常的骨密度和骨强度,需要不断的运动刺激,缺乏运动会造成骨量丢失,影响关节灵活性,容易跌倒致骨折。误区七:
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跟踪结果,老人骨折后1年,5人中有1名老人因此而死亡,这一比率高于乳腺癌的死亡率,并且椎体骨折后死亡风险增加9倍。事实上,伴随骨骼老化、骨质流失而来的骨质疏松症导致的慢性腰背疼痛、关节疼痛、驼背变矮等几乎是每个老人都要面对的。如何预防、确诊、治疗这一慢性疾病?专家建议,迈入50岁的门槛,就应该做个骨密度检测,确定是否达到治疗基线,尤其是女性,停经后骨骼退化特别快。
误区七:骨折手术后骨骼就正常了
专家:骨折手术只是针对局部病变的治疗方式,而全身骨骼发生骨折的风险并未得到改善。
- 2010.12.31
- 2010.12.31
- 2010.12.31
- 201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