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额控制没那么死板”
不过,熊先军强调,总额控制与高解春所说总额预付并不相同,“年初有预算,年终有决算,到年终决算时,可能会有很多弹性因素考虑进来。”
总额预付是指医疗保险方与医疗供方通过协商,确定一个总的医疗费用预算额度。在一年内,医疗服务供方在完成规定的医疗服务范围、数量和质量情况下,不论医疗供方的实际费用是多少,保险方都按预算总额支付费用。
而此次《文件》中所说的总额控制,“则更有弹性,没那么死板”。
就超支部分部分而言,总额控制的原则是医疗机构和医保方面分担。比如,以已经试点的北京为例。对于医保支付的超额部分,北京也规定了医保基金和试点医院按一定比例分担。具体的分担比例分为两档:超额在10%以内,试点医院支付8%;超额在10%以上,试点医院支付15%。比如,以同仁医院为例,其2011年超额的比例是4.23%,在10%以内,医院承担的就是这超额部分的8%。
此外,即便超支,医保部门可能也会适当考虑一些动态因素。
据北京同仁医院院长伍冀湘透露,考虑到2012年该院接诊的患者数量和提供的医疗服务数量有所增加,目前,相关部门准备在年初计划额度的基础上,给该院再增加一些额度。
伍冀湘在9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北京医疗机构、医保部门等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说只要是达到了次均费用的降低,政府会考虑到医院额外增长的工作量,因为各个医院住院病人、门急诊都在增加,这个自然的增加量政府是会补给医院,前提是医院得把次均费用控制住了”。
与总额控制相比,很多卫生系统人士似乎更推崇按病种付费等相对精细的支付方式。不过,熊强调说,两者并不矛盾。就德国而言,其路径是实行“总额预算, 超支分担,节余奖励”制度下的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和按项目付费,三种支付方式构成了总额预算的全部。
“双方之间的关系是,总额控制是前提,是基础”,熊先军说,总额控制和其他支付制度是可以并存的,“并不是你有我无的关系。”
不过,上述医院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与按病种付费等更为精细的支付方式相比,总额控制会相对减轻医保机构的负担,“大蛋糕切开后,院长再负责把具体蛋糕切分到科室去。按病种付费下,则需要医保机构匹配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而当前环境下,医保机构专业人员不足,各种技术环境并不完全具备”。
如何避免推诿病人
至于如何解决推诿病人的问题,庄一强认为,首先,总额控制的额度要相对合理。庄举例说,“如果一家幼儿园(医院)有30个小朋友,只给了20个馒头(医保基金给医院确定的额度),老师(医生)也没办法,肯定有人会吃不饱。”
另外的办法则是加强过程管理和监督。上述某医院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曾去台湾考察,发现台湾在这方面处理得比较好。
台湾医院的主管单位是“健保局”。如果有患者向健保局投诉,或者健保局通过自己的信息系统核查发现医院有违规之处,给医院三次警告的话,医院就失去了医保定点的资格,所以在这种严密的监测下,台湾医院不敢随便推诿病人。
刚从台湾考察回来的熊先军说,台湾医院没有什么推诿患者的情况。
事实上,《意见》也借鉴了台湾等先行者的做法。对于医疗服务数量或质量不符合要求的定点医疗机构,应按照协议约定适当扣减质量保证金。要完善医疗保险信息系统,畅通举报投诉渠道,明确监测指标,加强重点风险防范。
- 2012.06.06
- 2012.06.06
- 2011.02.24
- 2011.0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