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月薪1000元,现在日薪400元
缺乏行业标准,多是良心活儿
陪护员工资 10年涨了10倍
记者采访郑亚芬颇费了一番“周折”,她正在护理一位从ICU出来的脑外科重症患者,等患者渡过术后半个月的危险期才能与记者见面。等到约定的时间,郑亚芬又因为突发高血压住院。住院期间又有患者家属找到她,让她春节期间护理病人。
郑亚芬今年56岁,和丈夫都干陪护,郑亚芬干了整整10年,丈夫是一名小学教师,利用假期和休息时间干陪护也有6年了。郑亚芬起初干陪护的时候身体不太好,但是活儿不能耽误,丈夫就作为“替补”,慢慢有经验了,赚钱还多,也就干上这行了。“我这个人就快人快语,没啥好隐瞒的,干陪护就图多赚一些钱,一把一利索,天天都能见着钱呀。”郑亚芬直爽地说。郑亚芬说,老两口这样“拼命”不为别的,就为撑起这个家,他们唯一的儿子患先天性脑血管畸形,8年犯病4次,花了60万元,除了医药费,儿媳妇、孙子的生活费用都是郑亚芬和丈夫负责。
陪护也是技术活儿
陪护也分几种,有专门干日常护理的,也有陪护重症患者的,有协助患者康复的,陪护康复患者则需要懂得基本的康复常识,协助患者做康复动作,达到慢慢恢复肢体功能。
林军就是哈市二院工伤康复中心的陪护,陪护一名从高空坠落摔伤的工人。从最初的颈部以下僵硬,现在已经能做简单肢体动作,高兴的时候还能做简单的算术题,所以林军必须掌握基本的康复技能。
郑亚芬是“圈内”有名气的陪护,她接的活儿基本都是刚从ICU出来的重症患者,大多数脑出血患者在术后半个月以内的护理尤其重要,这时候的患者需要吸痰,吸痰不及时,痰卡在咽喉里会容易憋死,“吸痰”就是个技术活儿,用吸痰管加上化痰药物配合使用,吸痰管的深浅很重要,郑亚芬干了10年,也成了护理脑外科患者的“专家”。
与林军和郑亚芬相比,张永臣就是体力陪护,他在道里区人民医院护理一位不能自理的孤寡老人。护理老人翻身就是一个体力活儿,老人身高1.8米,体重80公斤,不是身强力壮的陪护根本护理不了。老人经常大小便失禁,在吃饭的时候,老人拉到了床上,张永臣就得立即收拾干净,再接着喂饭,这样的情况很常见,他也习惯了。
从月薪1000元到日薪400元
郑亚芬说她2002年开始当陪护,之前是开“美容美发”店的。因为儿子的病需要很多钱,郑亚芬还干过月嫂,计时工。在护理儿子的时候,看到当陪护很挣钱,大概每月能赚1000元,不是做很复杂的护理,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2006年,郑亚芬开始做脑外科的陪护,日薪涨到了130元,那在当时是比较高的价格。2009年,日薪涨到了240元。2011年,日薪涨到了380元。现在日薪是400元。
前几年,郑亚芬取得了特级护理资格证。她的老伴迟老师最初只是给她“搭把手”,后来,儿子的治疗费用越来越高,迟老师也加入到陪护的行列中来。
陪护的收入相差悬殊,生活能自理的日薪一般在100元至150元左右;不能自理的日薪一般在200元至300元左右,像脑外科、烧伤科、肿瘤患者的陪护费一般都在每天380元至400元,脑外科切开气管的每天400元,没切开气管的每天380元。
为了多赚钱,郑亚芬服务的几乎都是脑外科的重症患者,她也成了各大医院脑外科的“常客”。
- 2011.01.06
- 2011.01.07
- 2011.01.07
- 201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