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支付制度改革争议中提速
与公立医院改革同步推行的是医保支付制度改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医疗保险司司长姚宏在中国卫生论坛上表示,将用两年左右时间全面实现总额控制,虽然这个制度还存在很多争议。
按照“十二五”医改规划,一个很核心的医改工作就是医保体系改革,它的核心点除了要稳固保障水平和保障力以外,要努力提高政策范围内的报销比例,缩小实际报销比例和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的差距,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控制医保政策范围外的一些费用和服务项目。与此同时要强化医疗保险对医院、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行为监控,要通过信息化等手段,把医保的监管作用从医院逐渐延伸到对医务人员的约束和激励医务人员的行为。
开什么药、做什么检查,完全出自医务人员之手,如何通过医保之手,控制住医疗费用,使得医保制度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轮医改最大的成果是全民医保体系的建立,95%的覆盖率,在全世界都已经成为一个亮点,而如何让医保更好地护航医改的成果,亦是当前医改的重点。
梁万年表示,要努力推进支付方式改革,现在很多试点城市和地区已经开展了一些支付方式改革,总趋势是医保的支付从后付(及传统按效率付费),逐步走向预付,按病种、床日、人头等一系列付费方式。同时要开展大病的保障工作,前一段国务办专门发了一个文,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中拿出一定资金购买大病保险。要逐渐围绕着这些重大疾病,在进一步保障基本医保基础上,实行补充保险,努力缓解因病返贫、因病致贫。
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行总额预付等新型付费方式,增强医保对医疗行为的激励约束作用。但是各地医保实施总额预付制度以后,出现了一系列有关医院推诿医保病人的现象。
“目前城镇职工医保管理主要强调医疗保险基金平衡问题,一方面随意扩大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另一方面简单地核定‘总额包干限额’,造成医院接收医保病人越多,反而可能要承担更多的医保结算损失。医院则采取应对手段,尽量少收医保病人。二者博弈的结果是患者费用负担不一定减轻,但就医更加困难。”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应亚珍对本报表示。
政府投入巨大财力建立的全民医保制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贵”困境。政府投入到全民医保的费用一直在增加,在国务院印发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中,要求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80元,城乡居民个人缴费水平相应提高,同时要求城镇居民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提高到70%和75%。
“医保的快速覆盖和保障水平的快速提高已经释放了需求,刺激费用快速上涨,控制医药费用快速上涨近年已经成为重点任务。”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钟东波说。
全民医保的实现和补偿水平的提高,导致了医疗费用和医保资金支出的过快增长,削弱了医保的保障力度。为遏制医保资金支出过快增长势头,稳定医保保障水平,国务院要求采用医保总额预付方式,遏制医保资金的过快增长。
未来医改最大挑战:医保管理体制改革
“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基层首诊、分级医疗、急慢分治不到位,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最突出的结构性问题,也是看病难和贵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最重要的需求管理政策工具——医疗保障制度,却不掌握在卫生部门手中,两部门的认识和努力差距甚远。”钟东波表示。
如何通过医保政策来解决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目前三大医保制度覆盖人群不同,筹资机制和待遇水平也有较大差异。然而,在城镇化、居民迁徙频繁的社会发展大背景下,医保统筹层次低、转移接续困难、重复参保现象突出、医保基金管理成本高等问题,逐步凸显。
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秘书长马凯作《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说明》时,就提到三大医保将“由一个部门承担”。3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任务分工的通知,又提出要在2013年6月底前,限期完成“整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职责”。
多年来,卫生部门不懈建议,希望统筹管理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并认为这有助于打破医疗服务信息不对称的“桎梏”,既节约管理成本,又能设计更为科学的医保支付手段,倒逼医疗机构为患者采用更适宜的治疗手段,控制医疗费用。
“关于三保合一的事情至今没有下文。”一位医保专家表示。
时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曾表示,未来医改最大挑战是医保管理体制改革。
除此之外,中国的药品改革刚刚拉开帷幕,以葛兰素史克事件开头的药品专项整顿也已启动。
- 2010.12.31
- 2011.01.03
- 2012.03.28
- 2012.03.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