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在这些方面有哪些期待与建议?
孟岩:因为这些病很难诊断,患者要到大的医院去,但只要 离开了他的医保覆盖范围,是不报销的,过程中很多费用就都要自费。所以,相关部门能不能有一些切实的政策,来解决患者的诊断问题,比如解决做基因检测、产 前诊断的费用,帮助这个家庭再要一个健康的孩子,这是小部分投入,但对一个家庭的帮助是很大的。
张红永:目前,我国缺乏权威医疗机 构对罕见病进行定义和分类,缺乏针对罕见病患者的全国范围内的特殊医疗保障制度,缺乏鼓励科研单位、医药企业对罕见病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的研发政策和对罕 见病科研成果的保护政策。对于罕见病患者应以人为本,我国需要建立一个由政府、社会、医疗单位、企业、患者共同参与的救助机制,实现从上到下的完善的医疗 政策和体制。同时,应大力加强对基层医生进行有关罕见病诊疗知识的培训,以提高罕见病的诊断率以及可能的治疗机会。
黄昱:建议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应当尽快成立罕见病办公室,从卫生战略层面推进相关政策制度的制定,推动罕见病诊断和治疗技术的研究和普及,将罕见病纳入医疗系统继 续教育体系,纳入民众健康科学普及体系。药监局应当尽快制定旨在推动引进国外罕见病药物的同时,推动国内罕见病药物研发,生产,销售的鼓励政策,着眼于未 来,从医药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罕见病药物的研发。
邹正涛:与疾病的伤痛相伴成长
1991年,两岁的邹正涛因肚子逐渐变大历经四处求医后被确诊为戈谢病。当时北京记录在册的患者仅有两例。医生当着妈妈的面给他“判了死刑”,妈妈却并没放弃。“有病乱投医”,妈妈带着他看完西医找中医,甚至还找过法师,但每次都是失望而归。
他的脾脏越来越大,必须将脾脏完全切除。两年后,他的肝脏也开始肿大,骨骼开始疼痛,病情越发严重了。此时妈妈得知,美国一公司生产的注射液能控制他的病。 妈妈立刻跑到美国大使馆蹲点,终于联系上这家公司,这种药几乎是“天价”,每400U售价高达1480美元。在妈妈的奔走下,得到了首钢集团、外汇管理 局、海关以及药监局的捐助和各种帮助,终于用上了药。用药期间,他的肝脏恢复了,骨骼不痛了,还能去上学。然而一年后,药物捐助停止,他再次跌到无助的深 渊。肝脏更加肿大,全身骨关节都在变本加厉地疼痛,从没间歇,一直持续了一年多。直到1997年底,美国一家公司开始为他无偿提供药物,一切似乎恢复了正 常。其实他后来的用药治疗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断药停药用药的反复中成长。
邹正涛觉得,捐助固然可以解决个别患者问题,罕见病群体 却不能永远靠他人捐助而生活,相反,丰富罕见病患者的生活、增强面对生活的勇气是更好的形式。2012年,在妈妈的支持下,他发起成立了北京正涛戈谢氏罕 见病关爱中心,之后成立了由罕见病友组成的“萤火虫合唱团”,这一切都为了让人们了解罕见病、关注罕见病。
他说,其实病友们境况都 不是很好,面临各种问题,除了药物等实际问题,还有人们的歧视。病人因为疾病迫害,有的骨骼变形,有些病人很矮小,有的是白化病,浑身是白的,在找工作或 是在大街上都会看到别人歧视的目光。有一个戈谢病的姑娘肚子很大,正大学在读,大家觉得她是怀孕而遭到排斥,但是她无法向每个人都解释这是为什么。他希望 所有的患者都能有药可医,有病可治,请社会不要放弃他们。
戈谢病
戈谢病是一种由基因或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表现为多系统的脂质沉积,累及骨髓、肝脾、骨骼及神经系统,能导致肝脾肿大、骨痛以及骨骼病变,发育迟缓而可能终身残疾甚至死亡。
琳琳:24岁遭遇致命病魔突袭
2006年7月,琳琳左侧肺部突发气胸近呼吸衰竭,并发乳糜胸水,开胸手术后在重症监护室靠呼吸机维持生命,后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为LAM(淋巴管肌瘤病)。 2007年9月,右侧肺部被上千毫升乳糜胸水浸泡,接受胸腔穿刺手术,术后胸水再次产生,浸泡整个肺部,呼吸极度困难。同时伴随顽固猛烈咳嗽,经常咳血。 进食时常呕吐,每天不能平躺,通宵不眠已成家常便饭,身体暴瘦。2008年2月因身体过度虚弱入院,靠营养液和输血维持生命。后在家人的精心照顾下,在强 大的信念支撑下,琳琳的病情慢慢好转……
2007年,她发起成立“中国LAM关爱协会”,普及罕见病知识、病友关怀等。2008年 联合其他罕见病机构共同拟定“中国罕见病立法”提案,委托全国人大代表成功递交两会。从发病至今已经7年,琳琳现在是朝九晚六的上班族,病友协会的工作都 是利用业余时间来完成。她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预知明天会发生什么,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身患罕见病的人群。因为随时都可能病情恶化,随时都可能有 生命危险,死神随时都可能‘眷顾’我们……但是没有关系。一切都是生命的馈赠,要学会接受并享受,最重要的是活好当下。”
肺淋巴管肌瘤病
肺淋巴管肌瘤病也叫淋巴管肌瘤病(LAM),是一种由于平滑肌细胞异常增生导致支气管、淋巴管和小血管阻塞,呈进行性发展的全身性疾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这是一种极其罕见的女性疾病,发病率约为百万分之一,平均发病年龄35岁,漏诊误诊率极高。该病主要攻击肺部,常表现为胸闷、气短、乏力、咳嗽、胸痛、呼 吸困难。气胸、乳糜胸水、乳糜腹水常为患者的首发症状。随着疾病的发展,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可出现严重呼吸衰竭。
生而不同
罕见病是社会的负担吗
我参加过一些关于罕见病的救助和政策方面的研讨会。我发现,大家一直都在谈诸如爱心,救助,捐赠,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等问题,这些当然有必要。但我一直在思 考的是,如果我们一直把这些病和病人作为社会负担来看待,会有多少人真正去关心?那么,他们是社会负担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罕见病是按照发病率来定义的,这里有一个重要的背景需要强调,我们过去知道的人类疾病病种是很少的。开始时,要么是外伤,要么是内脏系统出了问题。因此,最初 医院只是分了内科和外科。现代医学的进步使我们对疾病的表现和原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因此才有了后来在内科和外科系统内进一步的分类。目前主要是按照疾病 主要累及的器官分为心脏,神经,耳鼻喉等。后来也根据疾病发病机理分为肿瘤、内分泌、风湿等。事实上,这样的分类还是不够详细,比如,同样是心肌肥厚,有 的是肺动脉高压引起的继发性肥厚,有的是遗传因素引起的原发性肥厚。对疾病病因本质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治疗疾病。因此,现代医学的发展必然使得疾病 的种类越来越多,每种疾病所占的比例也就越来越小,小到足以称之为“罕见病”。
而就某一种罕见病而言,它的临床表现也是有轻有重 的。病情严重的病人,比较容易与其它疾病区分开来,比较受到医生和家属的重视;病情较轻或者病程较长的罕见病则很容易被忽视或被诊断为常见病。常见病的治 疗有比较成熟的诊疗标准,但往往还是一定意义上的“对症治疗”。有多少病人能够找到真正的或是主要的致病原因?比如,脑中风(脑卒中),为什么有的人不得 脑中风,有的人很年轻就患上?再比如,肾衰,为什么有些人很年轻就有蛋白尿,肾炎,肾脏衰竭?
而这时,很多人就会想到“遗传”了。 是的,我们每个人“生而不同”,生下来就带着不同的基因背景。“好”的基因让我们受益,“坏”的基因让我们受苦。因为拥有了“坏”的基因而导致的疾病就被 称为“遗传性疾病”,遗传病可以是父母一方或双方把“坏”基因传给下一代产生的,也可以是新发的突变导致的(精子或卵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突变,或者发育过 程中发生的突变,如肿瘤)。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明确到导致疾病的遗传因素,那么我们就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或者寻找治疗方法,真正做到 “对因治疗”。
现在,我们之所以感觉罕见病很罕见,主要是由于技术条件不足或推广认识不足,没有把罕见病的病人从常见病病人群体中 “分离”出来。能够被认识出来的罕见病是那些症状最严重的部分,但对这部分病人进行的诊断和治疗研究的投入,终有一天会惠及更多的病人。从这个意义上说, 他们不是社会负担,而是社会的财富。没有他们,我们无法认识到人体这3万多个基因的功能,我们无法了解“坏”基因会有什么结果,无法试验新治疗方法是否能 够纠正“坏”基因的作用……那么,全社会是否应该投入财力和物力来诊断和治疗这些罕见病呢?当然是,因为这不再是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事,而是会 让我们每个人都从中受益的事。
相关新闻
- 2011.04.25
- 2012.05.04
- 2012.06.07
- 2011.01.06
精彩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常见药品专题
常见疾病专题
药品
疾病
药企
药店
关键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