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医药新闻 > 正文
捐献遗体遇冷,仅因“人手紧张”吗
www.yongyao.net  2013-11-16 21:14:28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candyxie
分享到:

湖北小伙张琪病情危重,欲捐遗体,因为“很多人帮过我,我也想回报社会”。可与武汉红十字会联系,对方说,要自己来填表,不提供上门服务,张琪很受伤。红会解释:人手紧张,确实无法上门服务;当天接线的非正式员工,是志愿者。目前已派人探望。(《云南信息报》11月14日)

病危之际,怀着对生命的无限向往和回报社会的良好初衷,做出捐献遗体的打算,这对任何一个当事人而言,都需要温暖的关怀和良善的敬意。姑且不说让一位病危者上门填表不现实,单单一句冷冰冰的“要自己来填表,不提供上门服务”,就让人“很受伤”,也再次把公信力本就孱弱的红十字会再次拉入汹涌舆论的围观中。当地红会的解释倒也迅速,从内容来看,一是表述了“人手紧张”的客观原因;二是用接听电话的是志愿者这一理由,撇清了这一事件与其正式员工的关系;三是已经表达了亲切“探望”。只是此番解释,依然难给“捐献遇冷”一个满意交代。

虽然在各地的遗体捐献条例中,确实大多都有一条“捐献人到登记机构去填表”,但下面同样赫然写着“可以要求登记机构上门登记”,作为承担此项社会服务的红十字会,怎么可以用“人手紧张”来搪塞呢?而且,上门登记也不是什么“提供上门服务”,这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对尊严的敬畏,遗憾的是,这本是红十字会应有的服务意识之一,却被忽视了。

“当天接线的非正式员工,是志愿者”,这的确陈述了一个事实,但同时也让人感到突兀,这是在撇清关联,还是要否认志愿者的服务呢?我们或许可以相信正式员工可以提供不让人“很受伤”的服务,但志愿者的不成熟跟当地红十字会的失责是不是也有关联呢?红十字会作为从事人道主义救助的社会团体,除了提供积极的人道救助外,积极培养志愿者也应该是其重要的工作内容吧,如果志愿者的工作让捐献者很受伤,红十字会是不是应该就志愿者培训做出反思?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