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运营商坐收渔利
艾媒咨询《2012-2013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年度报告》显示,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移动医疗产业供应商主要有五类:电信运营商、医疗器械商、医院、系统集成商和互联网公司。该报告预测,未来5年内,电信运营商将成为产业发展的 “主要推动者和受益者”。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移动医疗厂商已有和传统的通信运营商及虚拟运营商合作的案例,除此之外,与政府、基因公司、医院、医疗机构和保险公司等多维度的合作也已存在。
糖护科技虽是一家创业型公司,却定位从“设备 应用 服务”三维度发展移动医疗。李承志透露,糖护科技正在和中国移动的某个省公司合作,收费链条是由运营商付费采购硬件,用户通过购买套餐获得相应的硬件和服 务。他强调,运营商的实体店分布广,同时兼有手机经销商的身份,可预装App,这样一来,既能发展用户还能卖出硬件,一举两得。
除了与传统的通信运营商合作,带有“IT基因”的虚拟运营商也是移动医疗厂商的合作目标之一。
据了解,今年3月,乐语通讯推出了主打移动健康理念的 “妙”品牌。乐语通讯官网信息显示,用户选择其170号卡后,妙健康平台会利用SIM卡,“把分散在各设备终端的数据汇总到统一的云平台”,实现运动、体 重、血压和血糖等数据的跨平台共享。记者获知,糖护科技和春雨医生目前均与该平台有合作。
毕磊透露,乐语通讯妙健康App中会嵌入春雨医生的服务,春雨医生则会引入乐语通讯的付费方式。
应该说,该模式可帮助移动医疗厂商拓宽实体店的销售渠道以及服务的付费渠道,一旦有更多的虚拟运营商搭建智能健康平台,或具备推广复制的可能。
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张锐称,移动医疗围绕大数据展开的采集、解读和干预是全新的市场,处处充满商机。他表示,春雨医生作为数据解读和服务提 供商,产品会在后台为用户建立 “数字化镜像”,除了涉及性别、年龄、运动情况及饮食情况等基础内容,还包括基因数据,目前已同基因检测机构华大基因有合作。毕磊补充说,基因检测需进行 基因组序列的解读,专业性较强,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此外,聚焦于糖尿病业务的糖护科技还把合作对象扩展到了 “糖尿病门特按人头付费”的试点医院。
据悉,今年1月1日起,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三潭医院启动了“糖尿病门特按人头付费”试点工作,糖尿病患者与该医院签订协议后,1年内只能到协议医院就诊该病,医保部门会按人头付费方法与试点医院结算医疗费用。
李承志介绍称,按此方式,如有结余经费将归医院和科室所有,“医院和医生就有较大的动力来管理病人尽可能不要出问题”。他指出,三潭医院是家社区医院,启 动“糖尿病门特按人头付费”试点工作,其“承载了慢性病管理下沉的重任”,势必需要借助软、硬件等新工具进行远程医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进一步了解到,对于与上述试点医院签约的患者而言,较为明显的变化是,患者在1年内购买降血糖药品的费用超过1万元后,不再需要自行垫付,可继续实行联网报销。同时,所用的降血糖药品突破了以往规定的18种西药和6种中成药的限制,取药间隔和剂量也能根据病情需要适量增加。
不管是与通信运营商、基因公司还是医院合作,都是移动医疗厂商在产业发展初期,借势扩大用户群并整合资源的一种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互联网巨头百度近期也为其智能健康平台dulife找到助推方,加速O2O落地。7月23日,由北京市政府倡导、百度牵头的“北京健康云”平台发布。
记者近日浏览dulife官网时发现,网站左上角的Logo已经替换成了“北京健康云”。合作咨询页面显示,“北京健康云分为三个层面,底层是感知设备层,中间是健康云平台层,上面是健康服务层。”
多家媒体此前报道称,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已与百度等企业制订了健康云平台的战略目标,计划在明年建成10个市民体验中心,并预计第一个体验中心将在今年8月底建设落成。
另一个案例是,今年5月,九安医疗旗下的iHealth全资子公司宣布与医疗公司CareInnovations合作。刘毅透露,iHealth负责收集美国65岁以上老人的健康数据,之后会把相关数据提供给保险公司。
四重困境待破
多位受访者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移动医疗行业本身还未成型,目前产业链上各参与者的行动较为分散。因此,眼下移动医疗厂商多以积累用户为主要目标,通过售出相关产品、服务产生的利润支持运营。
“大家体量都不大的情况下,结合起来也没有太大价值。”毕磊分析称,产业链结合不紧密,是因企业进入该市场都不久,未来将逐渐进入产业链整合阶段。在合作模式上,有可能出现与日用消费品和手机厂商等的“异业结合”。
对于尚在探索中的商业模式,李承志表示,现在对行业定性的意义不大,“当用户数越来越多的时候,一些商业模式就会随之产生。”
尽管业内普遍认为移动医疗产业的市场前景广阔,但就国内的情况而言,该行业已存在不少发展瓶颈。
徐志鹏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移动医疗首先面临的困境是医疗资源对接和利用不足的问题,数据没积累到足够量,该产业难以在医院和医疗机构得到认可和 重视,反过来,没有足够的医疗资源,移动医疗行业也很难进一步扩展用户量;第二,数据层面,相关智能硬件采集数据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旦出现较大误 差,给用户造成压力的同时,产品本身的推广也会受阻;第三,从政策层面出发,移动医疗行业如何监管?出现医疗事故由谁来负责?目前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国内基 本处于“空白”状态;第四,盈利方式上,虽然出现了不同的合作方向,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徐志鹏指出,未来政策会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较大因素,美国市场对移动医疗行业的监管已愈加严格。
对于政策因素,郭阳有着类似的观点。他表示,医疗是相对敏感且专业化程度高的领域。由于政府对医疗资源的控制较严格,当相关厂商发展到一定程度、用户积累 成规模时,一定会面临如何与相关法规相适应的困境。比方说,“国家政策不允许患者私自购买处方药,只有官方建立的预约挂号渠道才具有合法性。”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留意到,2013年9月23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 正式发布了对移动医疗App的最终指南。该指南明确规定,FDA重点监管两类App,一种是拟用作某种受监管医疗器械的附件,如可以让专业医护人员通过观 察智能手机、移动平板电脑及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上的医学图像,做出明确诊断的程序;一种是把移动平台转变为受监管的医疗器械,比方把智能手机变为心电图机 以检测心律失常,或以此确定患者当前是否心脏病发作的程序。
此外,郭阳还指出,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现有的移动医疗服务和功能可满足用户的问诊需求,但通过监测数据进行行为干预,进而预防疾病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此外,由于相关厂商多停留在借助不同的产品功能培养用户使用习惯的阶段,用户粘性难有较大提升。
谈及解决之道,徐志鹏称,技术和资源上的不足会随着行业发展而逐步得到解决。比如国内有些大型央企、国企,下属有多家医院,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可投入研发。 另外如百度等互联网巨头,如果肯投入足够的研发经费和精力,技术层面的问题也有可能得到解决。至于监管问题,医疗行业带有部分公益属性,未来必须由政府相 关部门出面进行规范和监管。
李承志认为,对于涉及医疗管理的智能硬件产品,如果得不到相关权威机构的认证,会直接影响用户对产品的接受度,问题在于,权威机构是否愿意出面为这些医疗器械智能硬件做证明。
他补充说,如果能从国家层面认可移动医疗对于慢性病治疗以及给医院层面带来的益处,移动医疗发展得当的话,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同时,甚至能帮助国家缩减 医保支出、降低患者的医疗成本,因此,不仅政府应考虑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行业发展,大型医疗机构也可协助引导、推进这一产业。
刘毅表示,目前国内移动医疗产业尚未出现“杀手级”应用,从业者的胜负尚难以预料,一旦 “杀手级”产品诞生,将推进整个行业的发展进程。
- 2014.06.04
- 2011.01.26
- 2011.07.15
- 2011.0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