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应用最广的农药之一草甘膦究竟是否致癌?这个争论依旧的问题终于有了定论。
2016年5月9日至13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农药残留专家组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农药残留联席会(JMPR)在日内瓦召开联合会议,根据联合国健康、农业以及食品三个领域的专家重新对草甘膦进行安全性分析后,认为草甘膦不大可能致癌。
草甘膦是一种广谱内吸性除草剂,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产量最大的农药品种,1970年由美国孟山都公司发明,其专利已于2000年到期。草甘膦的作用机理是通过限制植物的一种特异性酶(EPSP Synthase)的活动,从而抑制杂草生长,其除草性能优异,极易被植物叶片吸收并传导至植物全身,对一年生及多年生杂草都有很高的活性。
2015年3月20日,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报告称,草甘膦(Glyphosate)为“可能致癌”的2A级,这一决定刊登在《柳叶刀》肿瘤学分类下一篇新的分析报告中,并在IARC网站上发表。
但这一观点也颇受争议。2015年11月,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和欧盟成员国完成了对除草剂草甘膦的重新评估,并发布报告称,草甘膦不大可能对人类有致癌风险。
2015年7月底,WHO公开对IARC宣称草甘膦为可能致癌物一事进行了解读,称IARC的研究仅仅是对草甘膦的危害鉴定,是WHO风险评估的第一个环节,而具体环境下的危害则需要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农药残留专家组和WHO农药残留联席会议组(JMPR)进行风险评估,以对草甘膦建立一个安全的接触水平。
2016年5月9日至13日,FAO农药残留专家组和JMPR召开联合会议,认为草甘膦不大可能致癌。尽管之前有一些研究表明草甘膦暴露量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但绝大多数作用于哺乳动物的实验表明,考虑到口服是与人类暴露最直接、最常见的途径,当口服剂量高达2000毫克/千克体重时,都不能显示出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
此外,通过对小鼠和大鼠的实验总结,结合流行病学的证据,会议得出草甘膦不太可能通过饮食暴露而对人类构成致癌风险的结论。
在此次会议中,除草甘膦之外,另外两种农药,二嗪(Diazinon)和马拉松(Malathion)也被认为不太可能致癌。
- 2010.12.31
- 2011.01.03
- 2015.03.05
- 2015.0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