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5个已获批开展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有望今年7月陆续完成二期临床试验。这在全球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疫苗中占了“半壁江山”。
“能够诱导人体快速产生免疫应答”——5月,国际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刊发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一期临床试验结果。多国科学家对这一结果作出积极评价。这个疫苗自3月16日获批正式进入一期临床试验后,4月12日又获批开展二期临床试验,是全球首个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
同样是除夕刚过,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首支科研团队就进驻P3实验室,启动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研制。
5月底,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车间即将全面消毒,准备进入生产状态。专家初步评估,这个车间建设标准和质量水平满足生物安全防护要求,预计量产后年产能可达1亿至1.2亿剂。当前,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研发的两个灭活疫苗均已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据悉,目前我国已有4种灭活疫苗和1种腺病毒载体疫苗获批开展临床试验,总体研发进度与国外持平,部分技术路线进展处于国际领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曾益新此前曾表示,这些疫苗项目总共已接种超过2500名志愿者,正在开展严格的安全性、有效性监测和评价,尚未收到有重大不良反应的报告。“如果一切顺利,以上项目将在今年7月陆续完成二期临床试验。”曾益新说。
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疫情暴发以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专门设立疫苗研发专班,5条技术路线并举,以提升新冠病毒疫苗研发的总体成功率。曾益新介绍,其他几个技术路线的疫苗研发也在顺利有序推进,预计还会有疫苗获批进入临床试验。
疫苗在用于人的临床试验之前,先要通过动物实验这一关。为此,我国科学家第一时间建立了小鼠、恒河猴等动物模型。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秦川说,这些最早成功并经过鉴定的动物模型,使我国突破了疫苗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技术瓶颈。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说,疫苗尽管是应急项目,还是特别强调科学性、程序性,本着科学、安全、有效的基本前提,根据三期临床试验的结果才能最后确定是否使用。
目前,国内推进的5条疫苗研发技术路线均对外开放,与多国开展合作。而在疫苗使用方面,我国已郑重向世界宣布: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担负性作出中国贡献。
- 2020.05.19
- 2020.05.20
- 2020.05.20
- 2020.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