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一、共同的“幕后推手”:
冠状动脉病变
无论是心绞痛还是心肌梗死,核心问题均源于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障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两者的共同病理基础:长期高血脂、高血压、吸烟等因素导致动脉内膜脂质沉积,形成粥样斑块,使血管腔逐渐狭窄。
斑块稳定性差异决定疾病类型:
稳定型心绞痛:斑块较“稳固”,平时狭窄程度固定,仅在心肌耗氧量增加(如运动、情绪激动)时,供血不足引发短暂胸痛。
心肌梗死: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心肌细胞因持续缺血缺氧而坏死,属于不可逆损伤。
二、相似的“预警信号”:
胸痛背后的共性特征
虽然心绞痛与心肌梗死的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不同,但症状模式有重叠性:
1.典型胸痛表现:
部位:心绞痛可在中下段胸骨后(急性心肌梗死部位相同,但可在较低位置或上腹部)。
性质:心绞痛多为压榨性或窒息性(急性心肌梗死性质相似但程度更剧烈)。
诱因:心绞痛多因劳力、情绪激动、受寒、饱食等增加心脏负荷的因素(急性心肌梗死不常有诱因)。
2.伴随症状:气短、出汗、恶心等(心肌梗死更常见且严重)。
关键区别:
心绞痛:疼痛通常持续2-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心肌梗死:疼痛持续20-30分钟或以上,药物无法缓解,常伴濒死感。
三、不同的心电图表现:
是临床快速鉴别两者的重要工具
心绞痛与心肌梗死的ECG差异核心在于:
可逆性vs不可逆性:心绞痛ECG无变化或暂时性ST段和T波变化,心肌梗死ECG有特征性和动态变化。
Q波存在与否:Q波是心肌坏死的标志,仅见于心肌梗死。
四、治疗与管理:
早期干预的黄金法则
1. 发作时处理:
心绞痛:立即休息、舌下含服0.5mg硝酸甘油,1-2分钟内显效,约30分钟后作用消失;每隔5分钟可重复一次,但一般连续服用不超过3次,若症状不缓解需警惕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尽早进行再灌注治疗(溶栓或介入手术)。
2. 长期管理策略:
药物治疗:抗血小板(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降脂稳斑)、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肌耗氧)等。
生活方式干预: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规律运动、控制体重。
危险因素监控:定期检测血压、血糖、血脂,糖尿病患者需强化管理。
五、总结:
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是冠心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前者是心脏的“求救信号”,后者则是“生死危机”。心脏健康需要终生守护,每一次胸痛都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报。提高警惕、科学应对,才能让心脏跳动得更长久、更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