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岑菲尔德还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上世纪60年代,有一位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能够治疗白血病的新药,在小鼠身上效果显著。为了证明此药无毒,他亲自上电视,当着观众的面给自己打了一针。可是,后来的临床试验却证明此药对癌症患者并无疗效。
虽然科学家们一再呼吁大家要冷静,可来自民间的呼声却一直没有停止。不少人给媒体写信,呼吁FDA放宽对抗癌药物的管理,让绝症病人多一条生路。“与其注定死亡,不如拿生命做赌注。”这就是很多病人的想法。那么,这个思路到底对不对呢?
阴谋论要不得,正规临床试验才是正解
今年7月17日,两名美国FDA的工作人员来到塔萨诺的办公室,命令他关闭了销售DCA的网站。在此之前,已经有超过2000个癌症患者服用了从这个网站买到的DCA,塔萨诺已经赚回了全部投资,正准备开始赢利呢。
但是,对于FDA的决定,网上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不少人认为这是大公司的阴谋,试图阻止这样一种廉价的抗癌药物进入市场。对此,英国癌症学会发表了一篇文章做出了反驳。他们认为,专利问题并不会成为新药研发的障碍,就在不久以前,一种名为Fenretinide的已过专利保护期的抗癌药物刚刚通过了临床试验,被获准上市。
不过,这种药针对的是一种极其罕见的癌症,医学界把这类病叫做“孤儿疾病”(Orphan Disease)。对于这样的罕见疾病,任何药物都很难盈利。于是,各国FDA都通过了特别法律,给予这类药物以“孤儿特权”,保证制药公司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拥有绝对的垄断地位,鼓励他们研发新药。比如,“儿童先天性乳酸中毒”就是这样一种罕见的疾病,符合“孤儿疾病”的条件(发病率低于万分之五),因此治疗此病的DCA早在1983年就被美国FDA赋予了“孤儿特权”。
不过,DCA抗癌的特性可就不符合这个条件了,因此DCA是否会在抗癌的领域里得到这一特权,谁也不敢肯定。那么,民众是否有权自己决定使用这种药物呢?科学家认为这也是不对的。米克拉吉斯教授就曾专门在阿尔伯塔大学的网站上撰文指出,很多晚期癌症病人都会收到医生开出的“只能再活几个月”的死亡通知,但最后仍然活了下来。而DCA虽然可能治好病,但却可能让你瘫痪,或者增添新的癌症,得不偿失。不但如此,民间自发的临床试验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不但帮不上忙,反而会影响正规的临床试验的进行。因为普通人不了解这种药的机理,使用时不讲科学,很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副作用。而他们所得出的数据也是完全不可靠的,根本无法使用。
相关新闻
- 2009.07.28
- 2009.07.23
- 2008.03.13
- 2008.03.03
精彩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常见药品专题
常见疾病专题
药品
疾病
药企
药店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