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收支两条线政策恰恰能够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9月5日,新任卫生部部长陈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力挺“收支两条线”政策。
正值医改方案临近出台的关键时期,卫生部高调倡导对医疗机构施行“收支两条线”政策,认为这是解决医药养医、遏制医疗领域商业贿赂等弊端的良方。
然而,卫生部门的意见令主张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把“医疗服务”作为商品由医保部门代为购买的专家们颇感忧虑,他们认为这是医改的倒退。
有关人士认为,关于“收支两条线的争论”已经触及到了医疗机构的性质定位问题,影响着未来医改走向。
卫生部力主收支两条线
“施行收支两条线的政策,需要把行政管理者的经验、掌握政策的能力同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组成"黄金搭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政策。”陈竺部长面对本报记者,态度坚定。
按照卫生部门的提法,收支两条线是针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其收入全部上缴政府,支出全部由政府下拨,收支两条线互不交叉,可以彻底切断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与其营业性收入的利益联系,令“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名副其实。
在陈竺部长发出上述表态前数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透露“医改方案已经基本完成、即将上报国务院”的同时强调:“公立医院将逐步推行"收支两条线"。”
毛群安指出,目前北京社区医院就在试点,政府加大对医院的投入,医院实行低价运行,收入由政府管理,人员工资和支出由政府核拨。这样,医护人员收入有保证,没有“创收”的压力,回归治病救人的本位。他认为,以后医院会分类管理,政府要明确投入和监管的责任,公立医院将逐步推行“收支两条线”。
制定医改方案的参与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葛延风教授,是2005年提出“中国医改基本不成功”的第一人,也公开表示:“必须坚持对公立医疗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
他认为,政府必须坚持对医疗机构的主导地位,医疗机构必须坚持公益性质,政府投钱直接办公立医院,拒绝医疗领域的市场化和民营化,建立实行基本卫生保健公费医疗制度而非全民医保制度,不能同意建立医疗服务的购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