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有病回家的民工”
新农合异地试点的一个背景,是游离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农民工,长期以来缺乏医疗保障的现实。
受访的大多数农民工表示参加了新农合,但很多并非出于自身的考虑,而是“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用得着”,如果从自身考虑,“宁肯不入”——一位受访专家认为,新农合以户为单位参保,可能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总有一个用得着。”
不入的理由当然是“派不上用场”,外省目前在北京设立定点医院的寥若晨星,即便在定点医院,“比家里看病还是要贵得多”,“还是看不起”。
于是,在生病时,农民工就会遵循一套自己的逻辑:先是硬扛,扛不过去时,开始在回家和留下之间计算得失,算来算去,“大部分还是回家的好”。加上回家的路费、在家里支出的医疗费,甚至算上可能会丢掉工作后重新找工作的费用,都比在北京看一场病“更划算”。
这一逻辑也可以用来解释他们对城市职工医疗保险的漠然。在北京阜成门外大街的两处工地,《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民工,当被问到老板是否给他们上了保险时,“没有”,大多数人回答时表情默然。
一份针对河南省农民工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河南省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农民工共有20.51万人,而河南省内就业的农民工共有740万人,参保率不足3%。在740万农民工中,有劳动合同关系的只有100多万人。
北京大学教授吴明曾对农民工群体做过一项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按照农民工的平均住院费用和住院率核算,即便工地老板对民工的住院费用一包到底,比起为所有民工上缴的保费,仍然是个小数。
“他们肯定要算这笔账。”吴明说,“因为农民工这一群体比较年轻,并且是经过健康选择的。”“健康选择”的含义就是“有病回家”。
但有时候可能会发生意外。《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采访中听说这样一个故事:河南省桐柏县一位农民工,年前被查出肺炎,在北京不敢看,挺不下去了只好回家,可到家时已经不能治了。
他的朋友并不认为这个悲惨的结果与保险有任何关系,“这都是命”。但她同时认为,“要是在北京看病,能像家里那样便宜,又能报销,就好了。”
新农合异地试点的一个使命,就是留住这些“有病就回家的民工”。
4月3日,手术做完了,陈德恒的心才算放了下来,对羊坊店医院,竟然生出些许家的温暖。
四川省卫生厅农村卫生管理处副处长娄晓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他们选择定点医院的标准,一是大小规模适中,二是费用相对低廉;还有一点,医院的积极性较高。
对于最后一点,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注解:羊坊店医院的院长和书记,都是四川人的女婿。“这应该是个加分因素。”医院党委书记赵锡银笑着说。
陈德恒接下来有个心愿,把定点医院的事告诉身边的人。《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对在京部分四川籍民工走访时发现,绝大部分人尚不知此事。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