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结论与各方反映
差异为何如此大
只有20个品种属于短缺药品的调研结论,与各方反映汇总的286种短缺廉价药的总数,与近年来社会一直在关注的廉价药短缺的呼声产生了巨大的差异。原因何在?
调研组的一位人士表示,像白蛋白、八因子等急救、抢救用药或罕见病用药的需求具有迫切性,一旦短缺对临床治疗及患者生命、健康影响巨大,这是社会对药品短缺反响大的主要原因。同时,媒体广泛报道的环磷酰胺、胆影葡胺、碘番酸、青霉胺、麦角新碱、甲氨蝶呤、乙酰唑胺等属于毒副作用较大、价格低廉的老药,已有疗效更好、更安全、价格相对较高的药品替代,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城市已经停止使用,由于其附加值低、利润薄,许多药厂也已停止生产。但是,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城乡自费病人而言,由于没有医保,这类廉价老药仍是其首选,社会呼吁其短缺的声音也就显得大了。
中国价格协会副秘书长赵振东则认为,之所以有大的差异,这主要是使用单位、社会公众和媒体将某种药品或其不同剂型、规格的局部、暂时的短缺视为国内市场的普遍现象所致。
调研报告指出,我国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多、小、散、乱,无法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药品的采购、储存、统筹和配送,是导致部分药品区域性短缺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有些地方在招标过程中往往以药品价格作为药品中标的主要依据,某些企业因难以通过招标价格门槛而只好放弃部分市场,也会造成某些药品的区域性短缺。此外,有的中标药品的购销合同只有价格约束没有用量保证,有些医疗机构在履行购销合同时存在随意性,导致某些廉价药品需求不足,企业因无规模效益致使成本上升,无法按中标价格生产供应,从而出现局部短缺现象。
以复方氢氧化铝为例,该药品有110个批准文号,被调查的3家药品经营企业均有销售。中标企业因价格问题停止供应,医疗机构必须依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有关规定履行备案采购程序。由于医疗机构无法及时采购到该药品以满足临床需要,导致了北京市持续约一年的供应短缺。
百姓感受中的廉价药短缺
廉价药如果真像调研报告所说的并非真正短缺的话,对百姓而言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但百姓感受中的廉价药短缺又是怎样一个情况呢?
在北京市的一家三级医院,一位40多岁的老胃病患者告诉记者,以前他常服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法莫替丁,一盒30片才9元。但他最近到药房取药时,却被告知没有这种药。他拿着处方和医生商量换一种类似的药,能替代的药有洛赛克、波厉特,它们都是一盒14片,却都要270多元。虽然洛赛克、波厉特效果相对比法莫替丁好一些,但是高昂的价格让他无法接受。
崔大爷有轻度的脑血栓,医生建议他长期吃银杏叶片。“我一直吃一种5元多一盒的银杏叶片,算是最便宜的,但现在买不到了。药店的人说,这种药利润太低,批发商都不进了。”崔大爷说,“现在我买的这种银杏叶片要10.2元一盒,贵了1倍多。”
一位曾向本报求助的血友病患者抱怨说,八因子紧缺后,国家批准销售一种进口产品,但这种产品每瓶售价1300多元,而国产的才400元左右。
- 2007.11.15
- 2006.07.28
- 2008.03.17
- 2006.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