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企业可改变以出口为主的国际市场开拓模式,用契约模式和投资模式取代,以减少市场进入所需的时间成本和规制成本。”商务部部长助理仇鸿日前在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指出,我国医药企业在国际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但需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主动参与国际合作。
从今年1月至4月的数据显示,西药类产品仍是进出口产品的主体,比重高达64%。其中西药原料占比52%、西药制剂占比10.7%。业内人士指出,仇鸿所称模式是一种美好的想法,扭转原料药占主导地位、“借船出海”等情况还需时日。
无一家中国医药大跨国公司
“辉瑞、诺华等跨国公司20多年前就进入了中国市场,但目前国内企业出海的,尚无一家中国医药大跨国公司。”中国医保商会会长周小明告诉记者,今年1月至4月医药保健品行业整体出口势头强劲,出口总额为97.5亿美元,同比增幅为32.83%,预计今年医保进出口将有望保持25%的平稳增长,进出口总额将超400亿美元。但是,国内药企出口的境遇不尽如人意。
一是我国目前以出口原料药、医用敷料为主,这些产品占我国医药产品出口总量的60%以上,高污染、高能耗的原料药生产对我国环境造成影响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
二是不少企业的出口产品都在为海外客户贴牌生产,没有自己的品牌,出口大部门利润给了海外销售公司。“在日本市场销售的产品,我们目前还是沿用日本企业的名称,只是以制造商的身份出现在包装上。这也是比较普遍的做法,比以往连制造商身份都不被印上包装相比是一大进步,但离树立自己的品牌还有一段距离。”天津泰达药业有限公司进口部经理曲霞说。
三是制剂出口量不大。除了一些国有龙头企业、几个上市公司开始开展将目光转变至制剂行业外,其他出口企业基本还在靠原料开拓市场。
不过,在海外建立从生产至销售的药企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天津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岳泽华告诉记者,公司前几年在东南亚一国收购了一家医药企业,但由于政局不稳、印度企业的竞争、销售手段不适合当地等原因,至今都在亏损。“我们都明白,海外设厂、树立当地的品牌、培养自己的销售队伍能降低成本,但具体操作起来不容易。”
1月至4月的数据显示,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进出口增幅亦明显。医院诊断和治疗产品增幅高于进口增幅17.24个百分点。国内医疗器械企业进军海外步伐走得更快一些,出口份额也很大。
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办事处主任丁津浦告诉记者,去年企业出口额约有3000万元,今年上半年就超过了这一数额。中东地区、俄罗斯、非洲是他们的主要出口国,而产品也集中在龙头产品消毒灭菌设备、放射治疗设备。
据了解,从过去8年的经营数据来看,医疗器械行业收入和利润平均增速为28%和41%,远高于医药工业19%、21%的收入和利润增速。新华、迈瑞、万东这三家国内龙头企业占据了主要的海外市场。
“日本、瑞典的医疗器械的价格能比我们高300%至400%。”丁津浦指出,国内医械企业进军海外最大的优势显然是产品的性价比,不少国家都爱用我国产品。“我们最近正在与英国方面谈判,争取进入英国市场。”记者了解到,除上述三家企业外,目前国内医疗器械企业有近万家,其中80%是中小型企业,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但操作灵活,在成本价格上具有明显优势,因而在很多品种上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医疗器械企业出口也有自己的尴尬——始终只能占据中低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