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医药新闻 > 正文
FDA日子难过 警告信减少 仿制药审批太慢
www.yongyao.net  2008-6-24 14:08:18  来源:  责任编辑:
分享到:

美国FDA管理着全世界最大的医药、器械、疫苗和化妆品市场,其职员最多,预算经费最大,权力最大,历史也最悠久(102年),可是这样的机构却牛不起来。这家“百年老店”经费和人力严重不足,监管不力,改革雷声大雨点小,倍受国会、药厂,乃至平民百姓的责难。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更是暴露出FDA存在的严重问题——

仿制药审批太慢

美国卫生部审计署最新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989件仿制药申请(ANDA)有46%未按联邦法规定在180天内审查完毕,ANDA的审查时间中位数为217天,近96%的申请被驳(退)回,主要毛病是申请材料不符合申报要求和标准。

抽样调查的105件被延迟审查的ANDA申请,有70%是在过了180天后才开始审查。部分原因在于,FDA审查仿制药偏好“先送先审”(first-in,first-reviewed)的原则,没有按申请材料有无专利和行政保护障碍排队区别对待。报告发现,过去5年中,申请案数量比FDA经费和人员增加的幅度高出两倍。经费和人员不足,是造成仿制药审批无法提速的原因。根据2006年的数据,FDA批准仿制药上市平均花费17个月的时间。

FDA承认报告所述的部分问题,并已采纳建议,改进审查过程和效率。目前,FDA正与制药界沟通,让申请者递交更容易通过审查的ANDA材料。目前仿制药的主要“玩家”是以色列的Teva,诺华的山德士,美国的Mylan、华生制药(Watson)、BarrLabs和印度的兰伯西制药(Ranbaxy,最近被第一三共株式会社控股收购)。仿制药的处方量已经超过美国处方药总量的70%,并继续保持每年百分之十几的增幅。

【小评】

与新药审批和药品安全等监管内容相比,审批仿制药申请似乎并不那么重要。但从药物经济学以及药品成本角度考虑,仿制药的审批速度对市场和消费者的影响很大,即使小小的延误也能让消费者利益受到伤害。FDA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合理调配资源,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审查进度。

下任局长待定

FDA近来名声不好,问题多多,这种现状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首当其冲者是第一把手,局长这么不称职,换人恐怕是必然。两个月前,Frank Torti已被提名为FDA的下任局长,他是一名肿瘤专家,来自Wake Forest大学,在业内颇有声望。一旦通过任命,他将成为FDA首位行业专家型局长。

FDA现任局长名声不佳已经不是秘密,这一点在国会听证时议员们对他的讲话态度就可见一斑。他上任这几年来出现这么多的药品和食品安全问题,理应负上相当责任。即使在最近的肝素问题上,他的处理方式也不够专业,在没有系统、全面地分析问题、查找原因的情况下,就一口咬定是中国原料药出了问题,试图将舆论焦点引向东方,让肝素问题政治化和国际化,有推卸责任之嫌。相信日后无论谁当选美国总统,他都会被要求离职。

找一位真正懂行的专家好好治理FDA 的系统性问题。可能是FDA的当务之急,也是美国社会对该部门的殷切期望。当然,Torti还会有强劲的竞争对手。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心脏病专家Steve Nissen就想问鼎这一职位,他因为自己对文迪雅、Vytorin等几大药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名声大振,拥有药品安全“看门人”(Watchdog)的民间头衔。与之相反的是,Torti行事十分低调,甚至向媒体表示,自己没有转行的习惯,且不知晓提名事宜。

【小评】

FDA过去提拔或任命的局长通常是管理型或熟悉医学法律的综合型人才,这回任命医学专家型人才担任局长会否做得更好,当前尚未可知。但若考虑新药审查越来越难,科学挑战越来越大,药品安全及临床监控越来越紧急,找一位真正的行家,并有熟悉政府部门运作管理的副局长辅助工作值得一试!

警告信大幅减少

FDA在2001财政年度共发出1032份警告信,2006年下降到538份,2007年只发出471份警告信,警告信明显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因为2002开始实施的新政,即通过首席法律官办公室发出所有违规事件的警告信(以提高威慑力)。

FDA现任局长提醒大家不要只关注警告信数目的下降,而应看到FDA现在重在处理问题更大(严重)的违规事件,警告信所针对的事件规模和重要性明显升级,比以前更有针对性。

克林顿时期在任的FDA局长David Kessler并不认为警告信减少说明行业越来越规范,他指出警告信下降只是“FDA执法表现”的一个“间接性标志”,显著下降的因素可能有多种,没人知道确切原因,难免引起猜疑。

【小评】

警告信发送量下降的原因是什么?此现象好不好?现在还很难下结论。事实上,行业内的违规、违法行为似乎有增无减,灰色地带操作更加猖獗。如果FDA现场考核更频繁、更广泛,将会揭示出更多问题,警告信自然会明显增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