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与亚学科
不要过早进入一个狭小的领域
现在大家都着急成材,着急成专家。什么是专家?现在有很多专家是,人家都知道的,你不知道;人家不知道的,你知道。所以我希望各位不要急于想当专家,当专家的路很长。不要过早地进入一个狭窄的领域。一定要有一个非常广阔的、深厚的学科基础,然后再进入亚学科,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很好的专家。
妇产科也一样,要经过差不多5年的全面轮转,甚至要到外科,或者是其他的一些科训练,然后才能成为一个好大夫。 对老者扶着手,对后生要拉着手,对同龄要牵着手,这样一个好的方略,就可以形成一个团结、和谐的方队。大树、小树和森林的关系是,大树要剪枝,小树要成长,形成森林,就是茂盛的,很强悍的,不可摧毁的。一个好的团队、科室或者医院就应该是这样。
读写与工作
日积月累才能成为有经验的医生
要写东西,要读很多书,但是又要做好工作,无论哪一方面都很艰苦,都需要很勤奋。所以我们鼓励青年医生要多写文章,多发表文章,当然基础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要善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表述观点,这样坚持下去,日积月累,才能成为一个有经验的医生。
我的一个学生是一名三年住院医,他没有能力和资格来写一本书,但是他把在协和的三年,包括研究生阶段,平时查房的一些问题,非常用心地记录下来,每天晚上整理,这样下来以后,居然成册了,非常言简意赅,非常醒目,理念都很先进。我把这本书起名叫《妇产科临床备忘录》。大家可以放在口袋里看,老的大夫可以看,年轻的大夫也可以看。这本书出了两年多,现在又增加了二十几万字,重新再版。这位大夫至少很有心,很用心,这就是作为一个青年大夫应该具备的品格。所以在他的扉页上,我写了几句:也许不是我们学习的太少,而是我们实践的不够;也许不是我们实践的太少,而是我们思索的不够。还要造成这样一种氛围,让这些青年医生去经风雨,见世面,去锻炼,去提高。
继承发扬与变革创新
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变革
继承发扬与变革创新,是一个很老的题目了。我们都在讲继承和发扬协和的优良传统,但是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什么呢?继承和发扬的是:优良传统、科学作风和丰富经验。科学发展了,观念改变了,技术先进了。比如说我们治疗的微创化、人性化、多元化、国际化,还有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影响,我们形成了一些新的策略。所以要继承,又一定要有变革。要改变教学模式。以前的教学方式是很好的,但我们现在一定要有新的办法,要改变对青年的看法,要有激励青年医生成长的办法。而且我认为总是青出于蓝胜于蓝,总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认为这个观点很重要。
医学模式与医患关系
救治病人的核心是关心患者
医学模式改变了,我们要特别重视伦理的四大原则:仁爱、无害、公正、诚实。我认为医生要讲原则。在这次四川大地震中,当余震再来的时候,很多人往外跑,但医生和护士往里跑,我很感动,因为那里有病人,需要医生和护士去照顾。这是我们的天职,是职业使然。所以我说医生和教师是社会道德底线,如果这个道德底线被冲破了,问题就严重了。我们自己要维护,社会要维护。
在医患关系里面,现在提倡协商模式,明确的判断,足够的信息,坦诚的交流,互相理解非常重要。治疗策略、治疗选择要规范化、个体化、人性化,要审慎估计和处理可能发生的医疗问题或纠纷,准备完善并贯彻执行必要的、合理的、合法的手续和文件。21世纪的医生要重新设计,包括我自己,应该是一细心的观察者、耐心的倾听者和敏锐的交谈者。
一个医生的核心是关心人类。对患者救治成功的秘诀,其实就是关心患者。医生是在拯救病患中磨炼自己灵魂的高尚职业。
一个美国大夫曾给我们开出怎样做个好医生的处方:有25条,主要是要了解病人的发病机理,要看文献,获得更多的材料;具备临床技能,注意细节,注意存在的疑问;要有很好的记录,有很好的宣教和谈话;知道一个方法的利弊,跟家属有很好的交代,要使他们有乐观的心态、但又不偏离实际的想法等等。我相信,大家都是可以做到,也是应该做到的。
行医,是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艺术。是一种专业,而非一种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一种行当。医生承载着、体现着社会的精神道德底线。医生、公众与社会都应该维护它。
来源: 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