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医药新闻 > 正文
专家评PRK手术的利与弊
www.yongyao.net  2008-8-7 13:45:25  来源: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七、PRK手术利与弊评价:

(一)PRK手术的利:

1.的确能降低近视眼屈光度,平均—2.0——5.0D不等。

2.的确能提高裸眼视力,刘文群报道随访3—5个月,结果为41眼术后视力:≥1.0者占22%,≥0.5者占51%。

3.一次性手术可同时矫正近视和散光屈光度。

4.手术后基本不留疤痕。

5.手术具有快速、简易、效稳、安全、恢复期短、预测性较好等。

(二)PRK手术的弊:

1.PRK手术对近视眼患者未对因施治:

近视眼病理改变主要是眼轴延长,玻璃体腔扩大,视乳头边缘近视弧形斑、视网膜豹纹状改变,更严重者玻璃体混浊,巩膜葡萄肿,视网膜变性萎缩等,角膜是健康的。所以PRK手术非对因施治。未从根本上解决题。

2.PRK术后欠矫、回退、视力下降不可勿视:

Seiler等分析298例PRK手术效果。欠矫1.00D以上者<—6.00D的近视眼为2.7%,>—6.00D的近视眼高达30—40%。

Tengroth通过对420眼PRK术后一年的作用分析结果,平均屈光度为0.04—0.84D,其中194眼随访15个月平均屈光度为0.22D——0.78D,回退原因,可能为角膜上皮永久性增厚,角膜膨胀作用及角膜基质的重塑性。

对于PRK手术人们最关心的视力情况,Kraeger发现PRK术后有15%的人(370例中55例)进行性视力下降。尤为引人注意的是对于为数不少的术后视力未能达到更常者,术前可通过验光配镜达到最佳矫正视力,而术后都难以达到可矫正的视力水平,原因由于角膜混浊所致。

欠矫,回退,视力下降,直接影响到PRK手术效果,应该重新认识不可勿视。

3.晕光夜视力障碍易出意外:

晕光就是灯光周围,出现光环。夜视力障碍主要指白天或夜晚,因PRK术后角膜屈光节性改变,及瞳孔大小不同,致光学象差不稳定。据统汁,交通事故,夜晚是白天的4倍就与此有关。

4、角膜混浊疤痕形成:

PRK手术,是直接对角膜进行操作,术后可引起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Seiler统计289例发现疤痕出现率≤—6.00D者为1.8%,—6.00D者为8.8%;另分析615例(近视程度不同)PRK术后疤痕发生率有明显差异<—6.00D者为0.5%,>—10.00D者为10%,其中有一例伴发红斑性狼疮,发生无菌性角膜溃疡。由此,认为自身免疫,结缔组织疾病为绝对禁忌症,>—6.00D的近视眼患者为相对禁忌症,是负责任的提法。应该强调指出:一旦出现角膜混浊,疤痕形成致视力下降,已无法矫正,这对于本来是透明的角膜不能不说是严重并发症。

5.类固醇性高眼压:

Sciler发现术后应用类固醇(激素)溶液点眼者,眼压升高占30%,在<—9.0D的近视眼中,类固醇性青光眼发生率可达50%。Gartry采用双盲法对113例(—3.0-6.0D)局部使用0.1%地塞米松溶液点眼,观察屈光度变化及角膜前部基质的混浊情况,停药3个月后均无统计学意义(P>0.2)故强调没有必要为了术后早期对屈光的有益作用而局部使用类固醇。以避免眼压升高。

6.诱发白内障

Costaglio1a为研究PRK对晶状体的影响,经动物实验证实,发现房水中过氧化氢及氧化谷胱苷肽含量明显升高,而维生素c及谷胱苷肽浓度降低,晶体中的谷胱苷肽浓度亦明显减少……,这些结果表明PRK手术可诱发白内障。

近来不少近视眼患者咨询有关PRK手术利与弊问题,笔者根据汪芳润编著《近视眼》(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李凤鸣主编《眼科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李镜海、肖瑛主编《近视手术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眼科屈光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现任全国学生近视眼防治专家组组长徐广第教授和健康报记者苑凤兰谈话(1999年5月3日健康报)的有关章节和谈话内容,摘录分析、综合撰写成本文,算是给广大近视眼患者一个答复。也希望广大近视眼患者能看一看本文提到的几本著作的有关章节和1999年5月3日健康报上题为《近视治疗、效果有多少》的原文,这样对PRK手术的利与弊,自己便能作出评估和判断。

最后以徐广第教授对苑凤兰记者的一段谈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对于PRK等手术,(徐广第引用已故著名眼科专家李荣德的话说),在目前来讲,这些手术不失为治疗近视眼的有效方法,但这些方法既未从解决发病原因着眼,又未在发病部位施治,而是在健康的角膜上动刀:一位眼科老教授也认为角膜其实与近视眼从不搭界,只因生在眼球最前面,便屡屡在此动刀;不少眼科专家认为无论是从效益,还是从风险来衡量,手术均不应是近视眼治疗的发展方向。

来源:医学教育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