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指因感染或非感染病因作用于机体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如不及时干预,可最终发展至多器官衰竭。新生儿SIRS 由于其自身特点,发生、发展及预后与成人及儿童有明显不同,诊断标准尚处于不断改进当中。随着对SIRS 研究不断深入,学者们提出对于SIRS 的诊断、炎症生化指标、常见血糖( GLU) 、血小板( PL T) 、C 反应蛋白(CRP) 、降钙素原( PCT) 、白介素6 ( IL26) 、16S rRNA 基因PCR 检测等比物理参数更早、更客观反映SIRS 的发生,便于临床监测,指导诊治。SIRS 是1991 年由美国胸内科医师学会和危重病医学会(ACCP/ SCCM) 在芝加哥联合召开的研讨会上提出的。SIRS 是指机体在各种严重感染、创伤、烧伤、缺氧及再灌注损伤等感染与非感染等因素刺激产生的一种失控的全身炎症反应的统称,是近年来对于感染2炎症2危重症的病理生理过程深入研究后提出的新概念。具备以下≥2 项,SIRS 即可成立:体温过高或偏低、心动过速、呼吸加快或需辅助通气、白细胞增多或减少[1 ] 。SIRS 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败血症即由感染所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如不及时干预,最终可发展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或多器官衰竭(MOF) [1 ,2 ] 。
1 SIRS 的免疫病理机制
从细胞、分子水平对严重感染和非感染强烈刺激引发的体内系列变化研究表明,SIRS 实质是机体过多释放多种炎症介质与细胞因子使许多生理生化及免疫通路被激活,引起炎症免疫失控和免疫紊乱。其发生和发展决定于:刺激的大小;机体反应的强弱。SIRS 是机体对各种刺激的失控反应。现已知机体在启动炎症反应的同时,抗炎症反应也同时发生。正常炎症反应可防止组织损伤扩大,促进组织修复,对人体有益,但过度炎症反应对人体有害。据此认为从炎症反应、SIRS 到MOF ,体内发生的5 种炎症免疫反应为:
(1) 局部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和抗炎症反应程度对等,仅形成局部反应。(2) 初始的全身反应:炎症反应和抗炎症反应程度加重形成全身反应,但仍能保持平衡。(3) 失控的全身反应:炎症反应和抗炎症反应不能保持平衡, 形成过度炎症反应即SIRS。(4) 过度免疫抑制: 形成代偿性抗炎症反应综合征(CARS) 导致免疫功能降低对感染易感性增加引起全身感染。(5) 免疫失衡:即失代偿性炎症反应综合征(MARS) 造成免疫失衡,导致MODS。上述结果表明,SIRS 既可能是促炎症反应的失控,抗炎症机制受抑,也可能是两种机制的平衡失调。但无论是SIRS ,还是CARS、MARS 均反映内环境失去稳定性,继续发展,最终造成器官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即发生了MODS 或MOF[2 ] 。
现已证实无论感染或非感染因素侵袭机体后,体内均可产生炎症介质和细胞毒素,如肿瘤坏死因子2α( TNF2α) 、白介素21 ( IL21) 、白介素26 ( IL26) 、白介素28 ( IL28) 等激活粒细胞使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黏附,进一步释放氧自由基和脂质代谢产物等,并在体内形成“瀑布效应”样连锁反应,引起组织细胞损伤。SIRS 发生后,随着SIRS 的进展与恶化,最后会发生MODS。因此,可以认为SIRS 是机体在遭受严重损伤后,由失控的炎症反应所致的“介质病”。这表明不管始动原因是感染因素或非感染因素等刺激均能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最后产生的病理过程及对机体的危害是相似的,这就是SIRS 概念新的涵义。
2 新生儿SIRS 的诊断标准进展
新生儿由于孕周、年龄、免疫状况、原发疾病及机体对治疗的反应不同等因素影响,在同样致病因素作用下,SIRS 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成人及儿童有明显不同。认识新生儿SIRS 的发病规律和特征,对危重儿病情和预后的判断和治疗均有指导意义,有利于新生儿危重症抢救成功率[3 ] 。
文献报道,全世界每年有160 万新生儿死于感染,发展中国家新生儿败血症死亡率可高达60. 00 %。而发达国家新生儿感染率也高达0. 22 %~0. 86 % ,33. 00 %~66. 00 %重症监护病房的新生儿住院期间曾被诊断感染。尽管有广谱抗菌药物和支持治疗,近二、三十年感染死亡率未见下降,新生儿期严重感染的死亡率仍高达20. 00 %~40. 00 %。目前人们逐渐认识到新生儿感染,即使未累及大脑,有相当一部分患儿并发脑白质损害导致长期残疾[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