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受训水平应当标准化
改变医院怪象,重要办法之一是变革住院医生的培训模式:住院医生应成为社会资源,而不是某个医院或者某个科室的“财产”,他们的受训水平应该标准化、最高等级化。专家告诉记者,这是欧美国家实行了数十年的、成熟的培训模式。
为了缓解医生培养的燃眉之急,瑞金医院最近决定:斥资1000万元,推出一项近乎公益性的专科医生培训计划,希望填补政府在此项工作上的空白。培训对象主要是普通的专科医生,他们通常以住院医生的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按理说,这些医生从医学院毕业后,必须在内、外、妇、儿等各个科室轮转3至5年,接受医疗临床的基本功训练,并由此完成从医学生到医生的蜕变。
根据计划,从2009年起,瑞金医院培训住院医生的人数将从过去每年20人左右增加至80人。但是,所有的住院医生,包括博士毕业生,都不会再与瑞金医院直接签约,而将与上海市卫生局人才交流中心签约。3年后,教学双方将进行二次双向选择,瑞金医院留下其中约30名医生,其余的人则流向其他三级医院或二级医院。瑞金医院将为这80人支付受训期间的薪水。
事实上,在2003年时,卫生部已经就这一模式开展调研;2006年推出了一系列专科医生培训的规定,并在各地认定了一批专科医生的培训基地。在上海,获得培训基地称号的医院就有10余家,但时隔两年,除四川华西医院外,培训基地均未启动相关的培训工作。“迟迟不做,瓶颈就在于住院医生的培训费用没人买单。”郑民华说,“推动培训工程,必须要有率先实践者。我们决定做,毕竟我们是公立医院。”
变革前景取决于政府部门
在决定作出后,郑民华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提高培训质量。“我们要重新培训带教老师,重新设定带教方法,让在这里学出来的住院医生的确与众不同。”
他向记者介绍了一种考核住院医生的最终方式:让他们面对同样一个病患,考官不再只看医生们是否能够正确诊断,还要看病人所经历的诊疗步骤和医疗费用的多少。步骤越少、花费金额越低的考生,得分越高。
此外,新的住院医生带教方法将从过去的以病为中心,过渡到以症状为中心,更加切合临床实际的情况。
“我们是上海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自然知道自己即将面对的困难。”这些医生3年后的出路问题是郑民华最大的担忧,瑞金培养出来的医生能否得到其他医院认可,是一个未知数。
据悉,瑞金的培训计划虽然通过不过短短几天,却已在上海各大医院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一些医学实习生也开始思考是否加入其中。“当然希望医院先签我们,然后再培训,但如果上海所有医院都是这个制度,我们也就没什么可挑的了。”一位交大医学院的7年制研究生说。
仁济医院临床医学院也在关注此事的进展。副院长曲毅认为:“只有上海所有的专科医生培训基地都这样做了,才会真正推动住院医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但目前许多医院仍在观望之中,他们不仅仅盯着瑞金医院,更多地望向政府,尤其是主管部门对于此事的重视与投入程度。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