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中国绝大多数地方的公立医院管理模式,基本上还属于“管办合一”类型。蔡江南说,这种模式还有些“畸形”,因为政府预算给的钱很少,但是管的事情太多。据了解,目前公立医院的政府投入,基本上只占医院总收入的5%~8%。
即便是“申康模式”,蔡江南表示,也只是建立了更多的政府管理层次,医院本身并没有真正获得经营管理的自主权。刘卫东也表示,申康模式的问题不在于申康是国有的,而在于和卫生主管部门还是在一个体系里,关系太近,没有真正成为第三方。
因此,蔡江南提出,公立医院的管理权直接交给企业化的医院(或集团)来管理,更能够提高医院的经营效率,这个管理方则可以是不同的所有制。“国有民营的方式也许并不是最有效的,但也许能够比较好的协调效率与公益性之间的平衡。”
产权改革制度化
而在采访中,可以明显感受到民营一方对医院产权的迫切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担心政府在里面的话语权无限大,使得自己在医院的人权、财权等方面落空。“就算是政府在里面只有1%的股份,它的话语权也可能是100%的。”一位在中国寻找医疗投资机会的人士说。
对完全产权的需求,使得民营管理方在接洽公立医院项目时,就和政府意见产生分歧,尤其是目前强调政府主导的前提下。但是,目前公立医院在中国的医疗市场上占有绝对的比重。据了解,公立医院的数量占中国医院总数的70%,床位数占总数的90%。而民营机构要涉足中国的医疗市场,公立医院显然是无法绕过的。
蔡江南说,这就需要有更为完善的制度建设,来限制和保证国有与民营双方的利益和责任,避免国有一方权利的无限放大,以及保证民营一方的责任落实。如果有制度的保证,民营方的担心可以减小,也不一定非要将医院转为私有。
目前上海公立医院中涉及产权的改革基本出现在二级医院。蔡江南表示,在公立医院改革中,需要区分二级和三级医院,特别是那些以科研教学为主的三级医院,承担的社会公益性更大,将来也是需要保留相当数量的公立医院的地位。不过,由于目前二级医院的生存比较困难,因此改革可以从二级医院入手,逐步积累经验。
当然,一旦把公立医院完全交给民营来做,徐向军也表示,效率虽然会很高,但是公益性很难保障。如果对公益性加以监管,就可能会影响效率。“或者政府可以通过补贴的方式要求医院体现公益性,以更好地实现政府投资公立医院的效率。”
蔡江南给出了几条保证国有民营医院的公益性建议,比如采用价格政策,使医院服务的价格受到一定的限制;税收政策,要求医院免税需要提供一定的公益服务;服务项目的政策,要求医院必须提供某些社会性的服务项目,例如公共卫生、急诊服务等;特殊的收费政策,例如对于提供公益性的免费医疗费用进行医院统筹。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