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反应榜”各类给药途径中
静脉给药占据七成
静脉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虽在治疗方面有其特定优势,但其渗透压、药物微粒等诱发不良反应的因素也多于、易于其他给药途径。
据监测显示,2007年上半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涉及给药途径静脉给药所占比例高达81.7%,年底下降到76.2%,但到2008年上半年又回升至79.83%。年末虽然又下降至74.85%,仍高居各类给药途径之首。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新的药品不良反应,还是严重的不良反应报告中,静脉给药都高居各给药途径之首,分别为66.91%和62.56%。全年200例严重不良反应报告病例,涉及静脉给药途径达142例。30例死亡病例报告涉及静脉给药途径20例。
合理选择给药途径,慎择静脉给药不仅要引起医务人员重视,也要在公众中形成共识。相关部门建议在2009年将要实施的用药安全知识百万公众培训工程中,切实加强这方面的知识宣传、普及。
提醒
应重视疫苗不良反应
疫苗接种前需加强体检
我省2008年药品不良反应涉及怀疑生物制品类所占比重不大(1.98%),但在30例死亡病例报告中,疫苗居第二,达到7例,占死亡病例报告的23.33%。疫苗的不良反应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疫苗的特殊性之一是使用对象为健康人群,且以儿童为主。
和普通药品相比,其上市审批更加严格。因此,其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更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专家们建议:疫苗的使用应当注意:(1)疫苗接种前需询问病史、加强体检。(2)关注联合使用疫苗的安全性。(3)加强接种后观察。
新的药品不良反应中,中药高居榜首
中药副作用不可忽视
中药制剂成分复杂,其生产工艺、质量标准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过去对其不良反应研究重视不够,不少不良反应未被认识,临床评价方法也有待完善提高,对上市中药制剂的安全性进行再评价势在必行。
2008年上半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统计分析显示,中药制剂占13.78%,年末则上升至15.73%。在2008年报告的新的药品不良反应中,中药制剂所占比例则超过抗微生物药,高居榜首,达39.95%,比抗微生物药多出14.86个百分点。在死亡病例报告中,涉及怀疑中药制剂的比例居第三。
中药制剂致不良反应比例居第二,“中药较为安全”这一传统认识误区应引起高度重视。
建议
药品生产企业报告意识亟待提高
据了解,依据《药品管理法》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是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主体。但我省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主要源于医疗机构,占98.75%。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报告总计为1.25%,而药品生产企业报告药品不良反应仅为0.2%。
监管部门认为,药品生产企业的报告意识和监测责任亟待提高,建议在2009年实施的用药安全知识百万公众培训工程中,将药品生产企业纳入培训重点,强化药品生产企业对本企业生产的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责任、提高其风险管理能力。
来源:荆楚网-楚天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