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小林身上出现了不少红色斑块,并伴有瘙痒。她仔细回想,最近并没有接触什么容易引起过敏的物品,只是就寝前曾服用过安眠药。医生告诉她,身上的斑块很可能就是由安眠药引起的药疹,必须马上停药。小林不禁有些疑惑,以前也间断地服用过安眠药,这一次已经服用3天了,而且用量也比较小,为什么到今天才出现药疹呢?
近年来,有关药物过敏反应(药疹)的报道逐年增多,除了体质及气候变化外,普通市民对药物过敏反应的认识不足也是重要因素。
下面,列举药疹常见的几个认识误区,以提醒大家注意防范。
什么是药物过敏反应?
药物过敏反应是指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的药物通过静脉注射、肌肉注射以及口服用药等途径进入机体后,所引起的皮肤和(或)黏膜损害的不良反应。目前,药物过敏反应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误区一:药疹一般很快发生
不少人认为,药疹既然是由服用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肯定应该“一服即发”。其实,药物过敏反应不只发生在用药的当时,有些药物过敏反应有潜伏期,一般是7~20天。再接触该药时可能会较快发生,可以在几分钟至24小时内发病,但也可能延至数天。例如,治疗感冒发热的药物可能会在两周以后才出现过敏反应,而治疗糖尿病、甲亢或痛风的药物可能在几个月甚至若干年后才发生以皮疹为主要表现的过敏反应。
误区二:用药剂量小不会有药疹
有些患者常常将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过敏反应混为一谈,擅自将以往发生过过敏反应的药物改小剂量服用,以为用药剂量小,就不会发生药疹,结果仍然不能幸免。药物不良反应确实可以通过减少用药剂量来减轻其发生程度,但是药物过敏反应往往与剂量无关,有的药物过敏者即便是闻到这种药物气味也会发生过敏性休克。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结构相似的药物可出现交叉反应。例如,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均含有B-内酰胺环。部分药物存在交叉过敏反应,因此,有青霉素过敏史者应慎用头孢菌素。
误区三:以前用过的药物不会出药疹
有人认为,既往用过的药,如果没有发生过敏反应,就是安全的,以后再使用也不会引起过敏反应,这也是错误的。因为药物第一次进入机体后会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相应抗体,只有当这种药物再次进入人体时才会引发过敏反应,也就是说,一般是两次以上用药才会发生过敏反应。再者,相同的一种药物,即使厂家不同、生产批次不同,也会在同一患者身上发生过敏反应,这也是青霉素类药物在没有连续用药的情况下再用时,必须重做皮试的缘故。
总之,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引起药疹的药物种类也在增多,而任何一种药物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引起药疹。一旦出现药物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另外,如果患者曾发生过药物过敏反应,就医时应主动告诉医生,在医生指导下正确用药。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教授傅晓东
较易发生药疹的药物:
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等;磺胺类药物;解热止痛类药物如阿司匹林、氨基比林和非那西丁及保泰松等;催眠、抗癫痫类药物;麻醉剂;抗毒素血清类药物以及放射显影剂等。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