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在第四点第十三条明确提出,“稳步推动医务人员的合理流动,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纵向和横向交流,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这意味着医务界一直呼吁的医生多地点执业问题,最终得到了中央政策的允许和鼓励。本报曾于2008年4月17日总第63期进行过专题报道。很多医生认为,放开对医生执业地点的束缚,认可医生院外行医的合理化,是一种观念上的进步。有关专家表示,这一调动医师执业积极性的举措也成为了此次医改的最大亮点之一。
院外行医得以“名正言顺”
北京大学中国医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表示,大多数医疗机构长期沿用计划经济体制的人事管理制度,具有行医资格的医生被固定在所属医院内,其职业行动必须得到院方同意方能进行,否则,不仅会遭受责难,还会影响职称评定和晋升。在医疗资源本来就非常匮乏的情况下,优质医疗人才难以流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看病难”的问题。针对此问题,中组部、人事部、卫生部在2000年联合下发了 《关于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允许在一家医院注册、执业的医生,在得到合法邀请并办理相应的手续后,到其他医疗单位从事诊疗活动。此后,由于对医生的兼职约束有所松动,一批由专家级医生构成的“周末医师”大军应运而生。据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教授透露:目前我国周末兼职医师的比例至少达60%,尤以知名专家为多。
然而,在此次新医改方案出台之前,由于院外行医没有严格的行为规范准则,“走穴”之名被赋予这些各级医疗机构所急需的专家身上,无奈之余,这些专家还要担负更多的医疗责任风险。
对此,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表示,医生理应成为自由职业者,可以去其他有医疗需求的地方执业行医,而不再是只能呆在“金丝鸟笼”里的鸟。新医改对“医生多点执业”问题的“破冰”,真正为医生的院外行医“正了名”。
赞同——多点执业 多方受益 何乐不为
不少专家表示,这一制度创新所针对的是目前只让医生在注册医院行医的老规矩。
“多点执业不仅可以增加医务人员的经济收入,而且自身价值也得到社会认可。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方式一些在专业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可以将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带向基层医院。”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心内科主任史大卓告诉记者,“只有医疗人才合理有序地流动起来,患者才有可能就近得到较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优质医疗资源过于集中,导致社区居民都集中选择到三甲医院看病,也是导致看病难的症结之一。”刘国恩告诉本报记者,目前,我国80%的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城市,城市中又有80%的资源集中在大医院。“一方面很多人长途跋涉异地就医,既增加就医困难也增加就医成本;另一方面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因此,只有取消对医生执业地点和人才流动的限制,才能让更多患者不用长途颠簸涌向大城市大医院。”
“我十分赞同医生多点执业,这样能更多更好地发挥医生的实际作用,并能有效改善医生的服务质量。”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泌尿外科主任李正明表示,“多点执业对医生自身来说并不存在障碍,因为医生是有良知的,懂得在安全的条件下选择执业点,开展手术,既保护患者,又保护自己。但是外部环境的障碍是有的,这有赖于政策给予保护。”
北京医院医学工程部刘贵兴认为,优质的、经验丰富的医疗人力资源是比较短缺的。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的放开,还可以大大纠正医疗机构对优秀医师资源的垄断。“改革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既然优质医疗资源如此短缺,就应该激活医生资源的最大能量。”
中日友好医院肛肠科王晏美认为,让优质专家资源走出去,对其职业生涯本身是一种延伸,扩大其发挥作用的空间。同时,这一行为也有助于医院品牌的提升。
“利益分配调顺了,相关各方的气也就顺了。新医改方案中对医疗人员保底、激励、搞活的举措,无疑将激发优秀医疗人才的从业积极性,缓解医疗资源紧张,改善医患关系,实现社会、医生、患者三方共赢的局面。”刘国恩如此总结多点执业之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