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临床心肺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 完善的心功能在保障手术安全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高龄、营养失调患者开胸术后心脏并发症会大大增加, 因此对这类患者术前要特别重视心功能评估的检查。近年来, 随着心功能无创检查方法, 尤其是核医学仪器以及放射性药物等方面的进展, 核素心功能检查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本文将对SPECT 门控心肌灌注显像技术在心胸外科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1 门控心肌灌注显像
1.1 心肌灌注显像基本原理心肌灌注显像(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MPI)是一项非侵入性的成熟的显像诊断技术, 建立于20 世纪70 年代, 从80 年代开始, MPI 逐渐在临床得到应用。心肌灌注显像能检测细胞功能、灌注和代谢, 显示出示踪剂( 201Tl、99mTc-MIBI、99mTc- Tetrofosmin) 在心肌细胞的分布情况。这些示踪剂可被心肌细胞摄取, 其摄取量与冠状动脉血流量及心肌细胞活性有关; 当心肌缺血或心肌细胞受损时, 则会引起摄取量减少或不摄取, 在心肌灌注显像就会表现为放射性稀疏或缺损。据此, 可以对心肌缺血损伤性疾病进行诊断[1, 2]。
1.2 心电门控技术的应用由于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机器(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 性能的不断改进, 药物负荷和心电门控技术的发展, 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得到广泛应用。它采用心电图门电路技术, 用受试者自身的R 波为信号触发, 自动、连续、等时的进行断层采集。每个心动周期可通过计算机划分为n 帧, 从而获得从舒张末期- 收缩末期- 舒张末期全过程的门控心肌灌注断层原始图像, 此原始图像经过计算机程序处理, 将门控心肌灌注断层原始图像转换为非门控心肌灌注断层原始图像。然后像常规心肌灌注断层显像一样进行水平长轴、垂直长轴和短轴重建。在对心肌灌注断层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同时, 计算左室功能参数, 并提供心室容积曲线和室壁运动幅度等信息。受试者只需接受一次性放射, 克服了因心脏搏动而引起的常规非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中室壁边缘不清的缺点, 提高了图像分辨率, 更真实的反映心肌血流灌注的状况, 并能同时测量心脏功能[3- 7]。
2 SPECT 门控心肌灌注显像技术的应用范围
2.1 冠心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门控心肌灌注显像是从功能的角度来诊断冠心病, 是国际上公认的诊断冠心病的最可靠的无创性检测方法, 它明显地优于心电图运动试验[8, 9]。文献报道, 门控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平均为82%, 特异性平均为88%。在同一患者组, 运动试验ECG 的灵敏度为50%~80%。并且在冠心病疗效观察以及预后判断也是其应用的重要方面, 比如安装起搏器后可监测心功能指标的改善, 并为患者选择合适的心率提供依据。
2.2 瓣膜性心脏病以及传导异常性疾病的应用瓣膜性心脏病瓣膜置换前心功能的评估以及瓣膜置换时间的选择, 如有EF 下降应及早置换瓣膜; 对预激综合征的分型以及异位兴奋灶或旁道的定位诊断有一定帮助, 为异位传导的手术或消融治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