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心肌病的鉴别诊断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的心功能测定用于肥厚性和扩张性心肌病的鉴别。肥厚性心肌病室壁活动收缩增强, 室间隔不均匀性增厚, 室腔狭小, 左室收缩功能正常而舒张功能降低; 扩张性心肌病的特征为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明显下降呈平行性变化, 室壁运动明显减慢或消失, 协调性严重失调, 心室腔异常扩大。
2.4 监测化疗药物的毒性反应一些抗肿瘤的化疗药物,对心肌可引起可逆性或致命性的心肌毒性反应。利用门控心肌灌注显像技术监测EF 值变化, 与治疗前EF 值比较, 当EF 值降至≤30%应当停药。
2.5 其它充血性心力衰竭和精神负荷可见左心室功能减退, 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动脉高压可见到右心室功能减退。
3 SPECT 门控心肌灌注显像技术评估心胸外科围手术期心功能的变化
3.1 开胸心脏手术心功能评估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能改善心肌血流灌注和心室功能, 因此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疗效应从这两方面入手。门控心肌灌注显像能同时得到心肌血流灌注与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容积、室壁收缩增厚率等指标, 准确反映血运重建术后心肌血流灌注与心室功能的变化[10]。而且心室节段放射性摄取百分率、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容积、室壁收缩增厚率等指标均由计算机同时自动给出, 较为客观, 可复性强,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Kubo、Romero- Farina 等[11, 12]研究指出, 门控心肌灌注显像能准确地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肌血流灌注和左室功能的改善程度, 是目前各种无创性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疗效的方法中, 较为准确、简便、经济的方法。
另外, Caresia- Aroztegui 等[13]将门控心肌灌注显像技术用于法洛四联症手术治疗后右室功能改善的评价,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2 食管癌手术心功能评估食管癌在我国有较高的发病率, 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食管癌最有效的手段。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 危重症监护治疗手段、技术的进步, 手术后并发症, 特别是致命性并发症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已显著下降, 而心脏事件正日益凸显出来。为了预测手术风险, 欧洲学者建立了通过生理和手术指标对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预测的POSSUM 系统(Physiological and Operative Severity Score for the enUmeration of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同时美国麻醉师协会也建立了相应的ASA 系统(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在两大评分系统中, 以及其它对胸部手术、肺和食管手术风险的研究文献中, 均将心功能作为重要指标[14- 19], 说明开胸手术对心功能的影响至关重要。
对于食管癌手术的患者心肌灌注显像能提供有用的信息, MPI 正常比异常的预测价值更大。Underwood 等[20]将纳入3718 例非心脏手术的Meta 分析显示, 诱导缺血对于围手术期死亡或心肌梗死的阳性预测值为12.9%, 阴性预测值98.6%, 这与国内外报道的心肌灌注显像高敏感性是一致的。门控心肌灌注显像不但可以评价心肌血流灌注状况, 并且可以精确测量左室功能参数, 如左室射血分数( LVEF) , 整体和局部室壁运动(WM), 室壁收缩增厚率(WT), 舒张末期心室容积(EDV), 收缩末期心室容积(ESV)[21- 25]。Hashimoto 等[26]研究显示, 术前左室功能分析是围手术期心脏事件独立的预测因子, 特别是在心脏灌注显像正常的患者, 心室功能和室壁运动的分析对心脏事件的预测作用更大; 也就是说, 若患者术前门控心肌灌注显像检查提示心功能、室壁运动异常, 即使心肌灌注正常, 术后发生心脏事件的概率也将大大增加。门控心肌灌注显像技术的应用是对术前传统心脏检查手段的有效补充, 它将指导临床采用必要措施避免术后心脏意外的发生。食管癌术后进行门控心肌灌注显像检查, 确定局部和整体心室功能、室壁运动, 可以帮助临床医师评价术中心脏损伤以及术后心功能恢复情况, 并且可以对那些有基础心脏病变的患者预后作出可靠的判断, 这对于减少围手术期心脏并发症都有很大帮助。
综上所述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作为冠心病的一种无创性诊断方法, 在临床上已普遍应用; 在开胸心脏手术术后心功能恢复的研究方面, 已逐步得到应用, 但在评价食管癌开胸手术围手术期心功能变化, 尤其是利用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定量评价心功能方面的研究较少。将SPECT 门控心肌灌注显像技术应用于评价食管癌开胸手术对心功能的影响, 指导临床手术的实施, 防止术中、术后心脏事件的发生是一个重要的亟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