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皖南地区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MYH7基因筛查结果及临床特征
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学术科研 > 正文
中国皖南地区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MYH7基因筛查结果及临床特征
www.yongyao.net  2009-9-16 17:11:29  来源:  责任编辑:
分享到:

结果

1. 基因突变分析:测序结果显示,在MYH7 基因第18号外显子发生两种形式的突变:A家系先证者MYH7基因18号外显子G12601A突变,导致氨基酸改变(Arg663His) , B家系先证者MYH7基因18号外显子一移码突变(MYH7基因nt2013C缺失、nt2025C插入, ) (图2) ,其间所编码的氨基酸也相应发生变化。随后分别对其家系进行突变筛选,结果发现B家系中有3例携带上述移码突变,其中2人发病,而在A家系2例携带Arg663His突变(图1) , 1人发病。对其家系进行突变筛选,家系A中除先证者小儿子携带该突变外,余未见相同突变,家系B 中发现3例为MYH7基因突变携带者,正常对照组基因测序未发现异常。

图1 家系图谱
■男性患者□正常男性○正常女性●女性患者+ 先证者


图2 MYH基因突变与正常对照测序图
↑为突变位点。上帧为野生型,下帧为突变型,A图下帧MYH7基因18外显子nt2013C缺失, nt2025C插入,其间相应所编码的氨基酸发生移码突变。B图MYH7基因18号外显子G12601A,导致Arg663His。

2. 临床和遗传学特点:家系A中有2人携带突变, 1人发病(图1) 。先证者( Ⅰ3) ,男, 54岁, 1年前出现劳累后胸闷心慌、气短、经休息可缓解,严重时有黑朦发作,症状呈逐渐加重趋势,既往未确诊,本次经心脏彩超证实:室间隔呈非对称性肥厚(中部厚度17. 6mm,左室后壁厚9. 5mm)收缩期左室流出道未探及明显压差;瓣膜未见明显异常,无梗阻,各房室大小正常左室射血分数为44%。其儿( Ⅱ3) 21岁,经测序发现携带相同基因突变,目前尚无临床症状。家系B 3人携带突变, 2 人发病,先证者( Ⅱ1) ,男, 51岁, 4年前出现劳累后胸闷心慌、气短、经休息可缓解;无晕厥史,症状呈逐渐加重趋势,既往未确诊,本次经心脏彩超证实:室间隔呈非对称性肥厚(中部厚度17mm,左室后壁厚11mm)收缩期左室流出道未探及明显压差;瓣膜未见明显异常,无收缩期二尖瓣前移征象,无流出道梗阻,左室射血分数为52%。在对其家系成员MYH7基因第18号外显子PCR产物的直接测序中,又发现其妹妹和其儿子携带相同基因突变。先证者的妹妹( Ⅱ3) , 44岁,于2006年8月底在上海中山医院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临床症状表现为活动后胸闷胸痛;超声心动图表现为左室非对称性肥厚,以前壁室间隔、侧壁基底段及中间段显著,最厚处25mm,心尖部心肌厚度12mm,左室射血分数为59%。先证者的父亲( Ⅰ1)于60岁死于“肥厚型心肌病”。另一例突变携带者为先证者的儿子( Ⅲ1) , 23岁,现无临床症状或超声心动图的异常表现。家族中其他人均正常。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