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研究非酒精性脂肪肝人群的患病危险因素以及生活方式特征。方法: 单纯性脂肪肝43 例, 脂肪性肝炎51 例, 健康体检者74 例, 分别对其生活状况、体检指标以及行为学特征进行方差和协方差分析。结果: 脂肪肝以中年男性居多, 体重指数、血压、谷丙转氨酶和甘油三酯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年龄性别协方差显示脂肪性肝炎人群体重指数、谷丙转氨酶、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等显著高于单纯性脂肪肝人群。生活状况和行为特征显示脂肪肝人群表现为吃饭过快、运动减少、肌肉酸痛以及不愿与他人交流等( P<0.05) , 尤其脂肪性肝炎人群对自身体质认识存在明显偏差。结论: 脂肪肝人群多伴有三高症状, 普遍存在体质认识、摄食行为以及运动不合理等问题, 针对性地实施认知行为治疗和科学的运动指导将有助于预防和延缓脂肪肝的发生和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 是一种肝组织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相类似,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病理综合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在我国不断升高, 已达到5%—24%[1], 占脂肪肝发病率的70%以上[2], 目前已有学者提出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一个表现[3—4]。根据其病理和临床特征,非酒精性脂肪肝可分为单纯性脂肪肝(simple fattyliver, SFL)、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 以及脂肪性肝硬化三个亚型[5], 已有研究表明, 非酒精性脂肪肝逐渐成为慢性肝脏疾病的常见原因和形成肝癌的可能因素[6], 因而越来越引起广泛的重视。目前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国内外所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为饮食和生活方式改变[7—8]。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非酒精性脂肪肝人群的生活状况、体检指标和行为学问卷的调查, 了解这类人群的生活方式及其行为特点, 为脂肪肝人群的临床康复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组: 来自2006 年2月—2006 年4 月江苏省人民医院门诊患者, 共计43例, 男性32 例, 女性9 例, 年龄26—73 岁。参照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2003 年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诊断和分型标准[5], 具备下列第1—2 项和第3 或第4 项任一项可诊断为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①无饮酒史或饮酒含乙醇量<40g/周; 除外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 出现乏力、腹胀、肝区隐痛等症状, 可伴肝脾肿大; ②肝功能检查基本正常; ③影像学符合脂肪肝诊断标准; ④肝脏组织学表现符合单纯性脂肪肝诊断标准。
1.1.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组: 来自2006 年2 月—2006 年4 月江苏省人民医院门诊患者, 共计51 例,男性50 例, 女性1 例, 年龄21—54 岁。根据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分型标准, 具备下列第1—2 项和第3 或第4 项任一项。①无饮酒史或饮酒含乙醇量<40g/周; 除外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 出现乏力、腹胀、肝区隐痛等症状, 可伴肝脾肿大; ②血清ALT水平高于正常值上限的2 倍, 持续时间大于4 周; ③影像学符合脂肪肝诊断标准; ④肝脏组织学表现符合脂肪性肝炎诊断标准。
1.1.3 对照组: 为2006 年2 月—2006 年4 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 无躯体疾病、精神疾病和脂肪肝表现的个体, 共74 例, 男性39 例,女性35 例, 年龄19—63 岁。
1.2 研究方法
1.2.1 生活状况调查: 收集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资料, 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 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 、经济收入( 月千元以下、1000—2000元、2000—3000 元、3000—5000 元、5000 元以上) 、婚姻状况( 单身、已婚、离异、丧偶) 、吸烟( 无、5 支/d,10 支/d, 20 支/d, 20 支以上/d) 、饮酒( 无、偶然, 3 次/周, 5 次/周, 5 次以上/周) 、工作时间( 日工作时间、周工作天数) 等。
1.2.2 检测指标: 体检项目( 身高、体重、收缩压、舒张压、平均血压) ; 血液生化测定( 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谷丙转氨酶、肌酐) ; B 超检查( 肝脏) 。
1.2.3 行为学问卷: 我们前期对517 例亚健康人群实施了疲劳评定量表、饮食行为量表、生活习惯问卷量表、症状自评量表、社会功能评定量表、康奈尔医学指数量表的综合调查[9—13], 在此基础上经统计学处理, 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提取出80 条因子项目, 构成包含躯体症状、心理行为、生活习惯和社会功能四个方面的行为学问卷量表, 对受检者进行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