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双耳深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听力损失90分贝以上),不能通过配戴大功率助听器来改善听力,或提高言语分辨能力及适应正常的社会交往。由于人工电子耳蜗的问世、发展和在临床上的应用,为患者重新获得听觉功能带来了希望。、
二、人工电子耳蜗的原理
人工电子耳蜗装置分两部分,一部分为体外言语处理器,包括:方向性麦克风、导线及传送器;另一部分为体内电极接收/刺激器。其原理是:声信号经方向性麦克风接收,并转换成电信号,然后传送至言语处理器;言语处理器将电信号放大、滤过、数字化,选择和编译成合适的信号,编译信号再由传送器传至接收/刺激器,即产生电脉冲,并传送至适当电极,直接刺激内耳的听神经纤维,再传至大脑,形成听觉。整体过程只需数毫秒。植入人工电子耳蜗内的数个电极,分别刺激不同部位的听觉神经末梢,象弹钢琴一样,弹出高低不同的声调,从而分辨不同频率的声音,达到改善听力和提高言语分辨能力的功效。
三、护理体会
1.心理护理
患者年龄跨度大(4~51岁),耳聋4~25年不等。长期的言语交流障碍及患儿智力开发迟滞等问题,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无限的痛苦与烦恼。因此,对手术的迫切要求和手术期望值过高是造成手术收效不满意的直接原因。针对这种情况,成都仁品耳鼻喉医院利用各种方式(手语、口型、书面文字等)与患者沟通或直接找家长谈话,告诉他们提高听力的关键不仅在于手术的成功与否,更重要的问题是植入电子耳蜗装置后,能否重建新的语言环境,要做好长期治疗的心理准备。特别是语前聋的患儿,性格孤僻、偏执,对手术恐惧心理严重,很难配合治疗和护理。护理人员应多与患儿接触,通过不断地对口型交流,取得他们的信任,使其能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和治疗。然而,对于成年患者,失聪长达25年,唇读基础差,术后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也有相当的难度,交待家属出院后坚持不懈地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正确对待疾病及康复听力的信心。总之,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2.术前护理人员的知识准备
术前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与医生探讨手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如损伤面神经、淋巴管瘘、感染、出血、迷路炎、伤口不愈合、排异反应、电极失败等,并学会观察,做到护理患者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