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房间隔缺损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已成为房间隔缺损主要的治疗方法,随着封堵器及传送装置的发展,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治疗的对象及手术并发症逐渐受到重视,现就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现状和进展做一综述。
房间隔缺损( atrial sep tal defects, ASD)约占先心病的10%~20%左右,传统的开胸修补手术创伤大,因而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介入治疗成为ASD治疗的首选方法。经导管封堵ASD已有30余年的历史,近10年来得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我国每年约有近万人次进行ASD封堵治疗,现主要对ASD封堵器的研发、适应证选择和远期疗效评价等做一综述。
1 ASD封堵器研制的进展
1976年King和Mills[ 1 ]首次使用的双伞形装置行经导管ASD封堵术,但因运载补片的导管系统粗达23F,临床试用后随即淘汰。上世纪80 年代Rashkind[ 2 ]研制出系列的ASD 封堵器, 1989 年Clamshell封堵器[ 3 ] ,因其残余分流率高达27% ~44% ,补片弹簧臂断裂发生率高而中止临床试用。1997 年CardioSEAL[ 4, 5 ]临床使用,此种封堵器采用具有抗疲劳特性的合金骨架和聚酯绦纶片组成的盘状结构,安全性能好,但需11F输送鞘管,不适用≤2岁或体重≤8 kg的小儿,且型号少仅适用于20 mm以下的缺损。1999年带有镍钛合金的微弹簧装置的STARFlex封堵器进行临床试验获得满意效果,并发症的发生和Amp latzer封堵器没有明显的差别[ 6 ] , 目前已在临床广泛应用。1997年Amp latzer[ 7 ]发明了双盘状的镍钛合金封堵器,由超弹性镍钛合金丝编织而成,外形呈圆盘形,两个圆盘中间部分为长4 mm圆柱形,圆盘部分比中间部分的直径左房面大14 mm,右房面大10 mm。封堵器中间有3层聚酯片。封堵器两端受力牵拉时呈线条状,放松后可自行恢复原状,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是目前国内主要使用的封堵器,并已完全国产化。但有封堵器脱落、心脏穿孔、血管栓塞等并发症发生,且封堵装置中金属镍钛含量高,左房占据体积大等缺点。相对较新的Helex封堵器[ 8-10 ]是在一单根镍钛合金丝的网架上连着具有延展性的聚四氟乙烯膜,能通过9F输送鞘,释放后能和房间隔的曲线面很好的接触,聚四氟乙烯膜可使细胞快速通过,利于内皮细胞较快的覆盖,该封堵器对直径≤22 mm ASD有很好的效果,与外科手术相比在治疗上没有明显差别[ 11 ] ,但22 mm以上的缺损残余发生率明显增加。
新一代可吸收的封堵器BioSTAR 取得满意的实验效果,该封堵器的盘状结构是用猪小肠的粘膜下层组织通过生物工程技术提纯的非细胞胶原基质组成,骨架与CardioSEAL相同,骨架上附有肝素复合物,能减少蛋白质、血细胞在骨架上的沉积和防止血栓的形成,盘状结构的胶原基质能快速地和房间隔结合,在约24个月后胶原基质被机体组织所吸收并取代[ 12 ] 。封堵后还能再次行房间隔穿刺[例如心房颤动(房颤)消融]。临床试验结果显示, BioSTAR 封堵器封堵ASD安全、可行和有效,但由于价格昂贵,目前在国内还未有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