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逐渐增强,药品作为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特殊商品,更为公众所重视和熟悉。但是,由于近年来新药品种的增多,人群用药的品种和数量也有所增加,使得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频率更高一些。对某种药物的过敏,便是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在各类药物不良反应中,约占1/4。用药安全网提醒您,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还应注意避免产生药物交叉过敏。
什么是药物交叉过敏?
通常所说的药物交叉过敏,是指对具有相似化学结构的药物产生交叉或不完全交叉过敏反应。例如对青霉素过敏的病人,可能会对头孢菌素类的某种药物也过敏;对某种磺胺类药物过敏的患者,还会对其他含有磺胺成分的药物(磺胺类抗生素、利尿剂和口服降糖药)产生过敏反应。
产生过敏反应的原因
过敏反应又叫超敏反应,是由于药物或生物制品进入人体后可能会成为抗原,机体受抗原物质刺激后,产生了抗体,当药物再次进入机体时,发生抗原抗体结合反应,而造成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能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很多,完全抗原除某些生物制品外,还有细菌、真菌、各种寄生虫及病毒等。半抗原则多为药物,如抗生素、磺胺类、碘、阿司匹林及其他低分子化合物,半抗原本身不具抗原性,但能与蛋白相结合,形成完全抗原而获得抗原性。
过敏反应的表现
过敏反应实际上是一类病理性的免疫反应,它不可预测,发生率低,一般只在少数用药人身上出现,发病后果形式多样,轻重不一,它不是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或毒性作用,往往与用药的多少无关。一般情况下过敏反应不发生于首次用药,而于再次给药后发病。过敏反应按其发作的时间可分成速发型和迟发型两种类型,速发型主要出现休克、呼吸困难、寒战、发热,皮肤红斑、剥脱、荨麻疹、异常瘀斑或出血、肿胀等等。迟发型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等症状,一般要经过48~72小时或更长时间后才会出现。
可引起交叉过敏的常用药物
●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均含有β-内酰胺环,部分药物存在交叉过敏。
●磺胺类药物之间存在交叉过敏,因此只要对一种磺胺药过敏,不可使用其他结构类似的药物,如含有磺胺成分的抗生素、利尿剂和口服降糖药等。
●阿司匹林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炎痛喜康、甲氯芬酸、吲哚美辛等)存在交叉过敏反应。
●普鲁卡因可能与磺胺类药物存在交叉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