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健康需要科学精神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副会长李里特教授认为,以上种种现象最终可归结为一点,就是为了吸引眼球。“现代社会太浮躁,有些媒体为了金钱利益,往往把一件严肃的事情说得很热闹,但也可能因此丧失准确性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娱乐化的养生节目,有的别说救人了,根本是在害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东直门医院教授姜良铎对此表示愤慨,这些节目都把养生放到了治疗的对立面,向老百姓传播着这样一个信息:你可以不需要医生。事实上,单靠吃某些东西或穴位按摩,是不大可能治愈疾病的,有病还是要上医院。“也有人来问我,说豆吃多了身体不舒服。这是肯定的,因为你根本消化不了!”姜良铎说:“我自己上节目时,都会不停提醒观众,保健是不能代替治疗的,有病一定要上医院。”
在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节目编导商晓刚看来,做养生类节目绝不同于其他娱乐节目,这是个彻彻底底的良心活!它关乎的是健康和生命,开不得半点玩笑。虽然全社会流行“娱乐至上”,但请什么样的专家、做什么样的话题,必须是严肃而认真的。
“不能让健康知识的娱乐性取代了科学性。”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健康科普研究中心主任袁钟教授呼吁道,中国自古就有寓教于乐的说法,但娱乐必须以科学为前提,健康知识的传播需要科学精神。这与两点密切相关:一是专家自身的知识结构、学术水平、科学态度等;二是发布媒体是否真正做到了严格把关。“面向老百姓的健康科普知识,必须是非常肯定且已经过学术共同体公认的。如果仅是一些个人的、探索性或经验性的内容,就很容易对老百姓产生误导。”
他还表示,作为普通老百姓也得有科学精神。碰上会“忽悠”的专家,一定要保持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他的说法医学界是否认同?其他专家怎么看?科学依据在哪里等等。相对来讲,涉及到治疗的节目比单纯养生的节目需要更加谨慎。“科学是经得起质疑的,而伪科学则会在质疑声中暴露。”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毛群安也告诉记者,他对目前媒体上经常出现的缺乏科学依据,甚至片面的信息感到非常担忧。“其实,我们欢迎媒体和专家传播健康知识。但最近我看到一些报道,有人因为相信了所谓的专家的说法,结果耽误了治疗。这种情况的蔓延,给我们的健康教育设置了很多障碍。”他希望专业的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工作者能与有责任的媒体合作,共同传播健康知识,为老百姓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并建议媒体应对传播内容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予以高度重视。“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目前正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健康传播中信息的规范和标准问题,以保证信息的科学准确。”毛群安说。
- 2010.05.24
- 2010.05.21
- 2010.05.21
- 2010.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