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效胰岛素类似物更好地满足餐时需求
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如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的研发正是为弥补上述人胰岛素的不足,使外源性胰岛素能更好地满足餐时胰岛素需求,包括餐前注射吸收迅速、稳定,达峰时间短,从而更有效地控制餐后血糖。门冬胰岛素(诺和锐)是由门冬氨酸替代人胰岛素B链28位的脯氨酸而合成的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其分子结构的变化降低了胰岛素单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使之不易形成稳定的六聚体,可在皮下注射后快速解离为单体而迅速发挥作用。其吸收快,10~20分钟起效,达峰时间短,峰值更高,峰浓度持续1~3小时,作用持续时间为3~5小时,明显优于人胰岛素,可更好地模拟人体生理状态下的胰岛素分泌模式(图1)。研究已显示,与人胰岛素相比,门冬胰岛素起效更快,降低血糖的作用更显著,能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图2)。而且,由于门冬胰岛素吸收迅速,其使用方便灵活,可餐前、餐时或餐后立即注射,也有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从而使患者进一步获益。
此外,门冬胰岛素常与中长效胰岛素合用,同时满足基础和餐时胰岛素需求,如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含30%门冬胰岛素和70%精蛋白门冬胰岛素)。研究提示,与预混人胰岛素相比,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的速效成分注射后达峰更快、峰值更高,中效成分则持续缓慢被吸收,提供有效的基础胰岛素水平。
总之,与人胰岛素相比,经过分子改造获得的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能更好地满足餐时胰岛素需求,良好地控制餐后血糖,且使用更加灵活、方便,使糖尿病患者获益更多。
关注安全性兼顾代谢与分子安全性
经过对人胰岛素的分子改造,胰岛素类似物的降糖疗效更符合生理特点,但其安全性如何呢?对此,我们可从代谢安全性和分子安全性两方面讨论,前者包括低血糖、体重增加等代谢效应,后者则与其分子结构直接相关,包括促有丝分裂、遗传毒性等。
降低低血糖风险
低血糖是影响患者血糖达标的主要障碍之一。人胰岛素因作用持续较长,在餐后血糖峰消失后仍发挥作用,故较易引起低血糖。而与人胰岛素相比,门冬胰岛素作用时间短,不会增加低血糖。一项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进行的双盲、交叉研究显示,与人胰岛素相比,餐前注射门冬胰岛素的患者在两阶段(16周为一阶段)治疗中重度夜间低血糖发生风险降低72%(0.80次/患者-年对2.70次/患者-年,P=0.001),轻度低血糖发生率也显著降低(P<0.05)。
- 2010.05.28
- 2010.05.27
- 2010.05.28
- 2010.05.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