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中医药频道 > 中医中药 > 中医动态 > 正文
传统中医药发起挑战 通心络胶囊有望成为斑块稳定剂
www.yongyao.net  2010-7-2 10:36:40  来源:中国医药网  责任编辑:melodypuff
分享到:

这些试验能够允许他们灭活这种成分,然后进行阴性对照的实验研究以阐明其作用机制。这种方法已用于研究葡萄籽提取的多酚化合物对内皮功能的影响,在多酚的0H基团被甲基化后,多酚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消失。

研究也为未来可能发展成冠心病事件的高危患者点燃了希望之灯。对于此类病人的常规管理的策略是分层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基础上的全球风险。Framingham危险因子评价得分是传统的预测未来10年发展成心梗或死亡的方法之一。近年计算短期危险因素的方法成为发展的趋势。

这些讨论均聚焦在从血液中或者血管壁上寻找不稳定性斑块诊断的标记物。前者来自于血液样本,后者则需通过放射学的方法检测斑块的成分,像动脉壁上活化的单核细胞等。应用本文动物模型,通过检测血液和动脉壁的变化,可能发现易损斑块的生物标记物,为今后的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很显然,通心络在此领域中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难以理解的是,对于特殊病的治疗应用在本质上和传统中医特定的治疗原则有些差异,中医药很容易接受异病同治。

最近Cochrane系统评价表明不稳定型心绞患者的应用并不能提供有利的支持,这些作者推断18个试验回顾是最适中的。然而张蕾等人的研究暗示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并非揭示通心络治疗作用的最好的组。已认识到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起因之一是斑块破裂,然而这种诊断表明了复方制剂成为潜在的治疗窗已经接近事实。这表明经过长期斑块稳定性治疗的轻微冠状动脉病或者慢性心绞痛患者不同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他们将成为揭示临床疗效更有力的依据。在该文中需要重点强调的是这些患者需要进行针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常规治疗,如阿司匹林、β-阻滞剂、他汀类、利尿剂、硝酸盐、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体内这些常规药物的存在增加了重要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

通心络由12味中药组成,并非全都来自于植物药。动物模型中,需要对通心络的活性成分和生物活性进行严格的界定来满足西方管理机构如美国FDA的要求。例如水蛭干粉可能含有抗凝作用的已被批准用于人体的水蛭素;通心络的另一个组成成分——赤芍,桑树科植物的衍生物,由于资料不足,FDA无法确定赤芍的安全性。

已知人参皂甙与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有相互作用,中国药典已注明土鳖虫有抗凝作用。静脉注射蝎毒的动物研究表明可能通过神经末梢诱导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引起儿茶酚胺释放的加压反应。出于这样的考虑,当全部吸收时,传统治疗例如通心络发生副作用的可能性便会上升。许多中医药的西方支持者们声称这些治疗如果恰当地使用便会把副作用降到最低。然而,由于中药的化学污染,某些成分过量服用,或者是由于某些动物蛋白所致的过敏反应所致。最后,某些中药可能影响药物的细胞摄取通路。这些顾虑应在未来通过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来解决。目前看来,通心络胶囊是一个稳定配方,有望成为一个斑块稳定剂。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