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医药新闻 > 正文
中国人为何青睐高风险的基因治疗
www.yongyao.net  2010-7-30 9:42:04  来源:南方都市报   责任编辑:tgf
分享到:

“幸运”的基因药物

在本届E SO F论坛上,基因治疗也是各国科学家讨论的热门话题。无论是治疗绝症,还是延长人类寿命,欧洲科学界普遍认为基因治疗会是很多问题的答案。所谓基因治疗,是指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的疾病,达到治疗目的。

德国症研究中心的鲁道夫·卡斯博士(R udolf K aaks)表示,虽然近年来不断发现与疾病相关的基因,但这些基因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疾病的诱发和进程尚待求证。“我们需要在更大的人口规模上测试这些数据的准确性。”

卡斯另外指出,环境对基因变化的影响不可忽视。他在E SO F上展示了一组对比实验:通过跟踪一群日本人移民到夏威夷后的身体情况发现,原本亚洲人中胃癌的发病率较高,而西方人(如美国、欧洲人)的结肠癌发病率较高。但在移民身上明显出现了倒置的情况。“导致胃癌和直肠癌的T p53基因发生了变化。”

尽管基因治疗是当今生物医药领域的一个热点,全球范围内已经开展的1500多个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但大多处在一期和二期。其中,进入三期,即新药审批前最后阶段临床试验的,只有数十种。

2 0 0 8年6月,美国得州的Introgen公司根据其三期临床试验结果,向美国FD A提交了其p53基因治疗药物用于治疗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上市申请,但遭到驳回,原因是申请材料和数据不完备。由于没有获得FD A批准,又缺乏后续的研发投入,Introgen公司陷入困境,申请了破产保护。

在外国科学家依然停留在数据收集或者动物试验的阶段之时,中国早已经有各式各样的基因治疗方法在市面上流传,包括由中国政府批准上市的全球第一个基因抗癌药物“今又生”。

2004年1月,“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生产批文,其注册商标名为“今又生”。“今又生”研发者的彭朝晖博士认为“今又生”的安全问题已经被讨论多年,如今无可争议。“我们做了十年以上的动物毒性试验,再加上多年的临床案例收集,‘今又生’的疗效安全是被国内业界所肯定的。”

彭朝晖告诉南都记者,2003年参与“今又生”上市评审的共有39位专家,其中包括1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专家还建议他扩大适应症,推广临床运用方案。“今又生”的问世,被一些媒体描述为中国在基因治疗领域的里程碑。作为“今又生”的产地管理者,深圳市政府各级部门先后投入了5000多万元人民币,而在其总结材料中也将其视为政府支持药物创新的一个典范。

但对于“今又生”的出生资格,多位国内外医药界人士却抱有疑问。毕竟,衡量一个新药物能否上市的最重要依据,是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结果,而不是专家评审团的“豪华程度”。

据《财经》杂志报道,美国Tufts大学的SheldonK rim sky曾撰文表示,“今又生”向药监局提交的申报材料中,仅有100余个临床试验病例,比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 A )审批某种新药所需的临床试验病例少得多。《科学》杂志在其新闻报道中也指出,药监局在没有标准的三期临床试验数据的情况下,就批准了“今又生”的生产。

有观点认为,“今又生”在缺乏足够临床试验数据证明其功效的情况下,就被药监局批准上市是非常幸运的。但彭朝晖不这么认为,“当时在北京几家医院进行临床试验的时候,有政府高官主动要求为自己的亲属进行试验,最后得出来的效果也是让人满意的。”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医生表示,虽然病人迫切地想尝试新型药物,但是由于医院缺乏熟悉瘤内注射的医护人员,再加上无法提供大量的临床案例证明,在选用“今又生”时,许多三甲大医院都会持谨慎态度。

“今又生”目前陷入了一场知识产权官司,彭朝晖正与“今又生”的生产公司深圳市赛百诺基因技术有限公司对簿公堂。而两者之间的纠纷,此前曾导致“今又生”的G M P证书(药品安全及生产认证证书)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吊销。

而对于基因疗法,阿格雷博士说,“我想现在还只是一个想法”,“不排除一些中国医院或者药厂在将它过早地市场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