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皮肤病(drug-induced skin diseases)又称为药物皮肤反应,也就是药物不良反应的皮肤表现。药源性皮肤病在药物反应中占有重要地位,一则是因为它发生于皮肤黏膜表面易引起注意,二则它也可能是全身性严重反应的外在表现。容易导致皮损的药物,主要有激素类药物、抗癌药物、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某些抗菌药物及降压药物等。
外源性光感性皮炎
该病发生在春夏两季,患者多为儿童及妇女,在高原地区的居民及雪地勘探或水面作业者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本病由于光感物质进入机体的途径不同,在临床上可分为光接触性皮炎和光线性药疹两种,其中又各分为光毒性和光变态反应性皮炎两型。
本病机理尚不明,主要与光毒性和光变态反应性反应有关。引起光线性药疹的常见药物有:①磺胺药及其衍生物,口服降糖药如磺胺丁脲、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等;②抗菌药如四环素族、灰黄霉素、萘啶酸等;③吩塞嗪类,如氯丙嗪、异丙嗪等;④利尿药,如氢氯噻嗪、呋塞米(速尿);⑤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曲吡那敏等;⑥抗疟药如氯喹;⑦安定药,如氯氮卓;⑧水杨酸盐类,如阿司匹林、水杨酸钠等。
药物性皮炎
药物性皮炎简称“药疹”,是药物通过口服、外用和注射等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的皮肤黏膜的炎症反应。药物性皮炎对人体的危害较大。
药物性皮炎临床表现各不一样,有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固定性药疹、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荨麻疹样药疹,主要症状有瘙痒、皮肤变红、肿胀等。
常见的药物如解热镇痛药物中的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安乃近、布洛芬等;抗菌药物中的链霉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等;磺胺类药物中的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等;镇静催眠类药物中的地西泮、氟西泮、苯巴比妥等;抗抑郁药物帕罗西丁、丙米嗪、舍曲林等;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等都可引起皮炎发生。
药物性白发
药物性白发在临床上虽然发病率不高,但这些药物能导致头发颜色变浅,甚至发白。
药物性白发的临床表现为:病人毛发颜色比其同胞兄弟姐妹要淡,有些呈浅黄色;皮肤颜色也变淡,有时呈浅黄色,并对光敏感,可产生湿疹样变,类似异位性皮炎的表现;这些患者脓皮病的发生率增加,肌张力增高,伴有硬皮病样损害。
引起药物性白发的药物相对较少,麦酚生可用来治疗播散性硬化症,虽然对黑素合成无影响,但会令黑发变白;用于疟疾的二磷酸氯化喹啉,服用3到4个月,也可以使黄头发变成白发。
药物致脱发
药物引起的脱发,主要是指使用有些药物后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导致患者的头发逐渐脱落,甚至全秃,这类药物主要以细胞毒性药物多见。
临床导致脱发最常见的药物是抗肿瘤药物,如烷化剂中的氮芥、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卡莫司汀、白消安等;抗代谢类药物,如氟脲嘧啶、卡莫氟、巯基脲、巯嘌呤、甲氨蝶呤等;激素类抗肿瘤药物,如来曲唑、阿那曲唑、枸橼酸他莫昔酚等;抗生素类抗肿瘤药物,如多柔比星、米托氢醌、博来霉素、平阳霉素等。
另外,中药引起的皮肤疾病也不能忽视,中药可引起荨麻疹、光敏性皮炎、固定性药疹等,这些药物主要有黄柏、番泻叶、白芷、西洋参、乌贼骨等。在复方中药中,益母草膏、六神丸、三七片及加味逍遥丸等也可导致药物性皮炎的发生。
药物引起的皮肤病很常见,而且夏季易诱发。所以,临床用药时应该注意:①在用药前,询问患者的用药史和皮肤过敏情况,尽量避免使用易造成过敏的药物;②合理用药,不能超剂量、长时间使用;③一旦出现药源性皮肤疾病的症状,应及时停止药物的使用,严重者需要对症治疗。